沒有留子殺母的北魏皇室

差不多整年沒寫,本來之前寫了半篇 BJ3 觀後感,不過後來要寫下去的時候發現已經把內容忘得七七八八,還是待重看時才寫吧!

近來追看的是大陸劇集《錦繡未央》,老實說,原本就不曾期望這齣劇集有多吸引,可是嘛,一向有「王子症候群」的我很難把這個深情專一為女主角赴湯蹈火萬死不辭的皇孫視而不見吧!這個俊朗帥氣文武雙全而深得皇上歡心的嫡長孫,面對三千佳麗(所謂大魏第一美人更是對他死心塌地)卻只取一瓢飲,只愛那個地位低微的尚書庶女,明知她有另一更令人擔憂的身份(也就是背負叛國罪名的北涼公主)亦從不變心。所以就如老友康所言「聖人多數享年不永」,皇孫繼位與女主角成婚只有短短幾年,便因早年未解之毒復發而仙逝。

話說回來,我已經多次提醒自己,乖乖地只看劇情不追尋歷史(尤其是本劇原著原是架空題材,而且改編得面目全非——男主角由尚書養子變成原著中本來刻薄寡恩的皇孫),感覺應該會輕鬆一點。可惜,作為宮廷史魂的人很難輕易地視而不見吧!

電視劇的改編以北魏為背景,而北魏最著名的政策,除了孝文帝力推漢化外,便是將漢武帝「留子殺母」的苛政發揮得淋漓盡致。漢武帝年邁,所寵愛的鈎弋夫人趙婕妤卻年方二八。漢武帝想立趙氏之子劉弗陵為太子,卻怕到時候年輕的趙氏會把持朝政,於是借故殺掉趙氏,再行冊立太子大典。後來北魏道武帝怕後宮干政,於是實踐留子殺母之政策,一立太子便處死其生母。此劇中的皇孫,即後來的北魏文成帝;至於其子拓跋弘的生母——即貴人李氏——在立太子的一刻已被處死,才不是如劇中所言太子為正宮皇后所出。

北魏皇室一直以此為祖訓,太子生母無一倖免於難,直至宣武帝充華胡氏誕育皇子後才廢除。諷刺的是,胡氏於太子繼位為孝明帝後淫亂後宮,蓄養情夫,又把持朝政,後來更參與毒殺孝明帝,不禁慨嘆天意弄人。

《衛子夫》的兩代皇太后

因患困在家中,可以做的事情並不多。

追看電視劇是其中一項。

同事 J 知道我喜歡宮廷史,建議我之後可以一看現在台的《衛子夫》,天知道我一向對大部份歷史劇興致缺缺(不想一邊看一邊罵耶),不過上網一看選角(林公子和周小姐一向不是我的重點),最期待的竟然是皇太后。俞小凡耶!她竟然已經老得可以當林公子和周小姐的母后啊!明明之前我還在重看《聊齋》,《秋月還陽》和《狐仙報恩》皆和羅嘉良作配啊!

漢景帝皇后王娡,以前是我頗喜歡的人物,因為她的進宮歷程實在夠傳奇。她明明已嫁作人婦誕下女兒,卻因母親採信相士之言,把她送進宮中,卻又給漢景帝看上了,誕下平陽公主等三姊妹和兒子劉徹。本來皇后無子,栗姬之子劉榮居長,皇帝之位怎麼也不會落入劉徹手上。豈料一向深謀遠慮的皇帝親姊館陶長公主劉嫖(在《衛子夫》裡演這個角色的竟然是柳影虹!有許多年沒看到她的劇集了好不好?)意圖把自己的女兒陳氏嫁予劉榮不成,結果轉而打劉徹的主意,造就了金屋藏嬌的佳話。亦因館陶長公主的幫助,王氏成了皇后,劉徹也被立為太子,也就是後來的漢武帝了。

王氏的妹妹後來也成了漢景帝的妃嬪,而當年王氏在前夫家誕下的女兒金俗,也在漢武帝即位後迎回宮中,封為修成君。

此劇還有陳莎莉再演竇太皇太后--十年前在黃曉明主演的《大漢天子》她已經演過這個角色了。竇太后本身尊崇黃老之術,本來沒問題,但時移世易,到武帝一朝,年輕的皇帝覺得道家學說已不合時宜,意欲獨尊儒術,反而顯得太后此舉似逆天而行了。

晉武帝和他的皇后

F 先生昨晚看九零年代的《三國演義》電視劇,我說那個披頭散髮的是統一三國的晉武帝司馬炎(但他堅持說不是司馬懿嗎?滴汗中~),老實說,他只是生逢其時,能力嘛,跟其祖父司馬懿、伯父司馬師和父親司馬昭真的差一大截。

不過,他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的羊車。

話說,本身晉武帝後宮已經充斥著美女,滅吳後又把孫皓的美人籍沒內廷,後宮女子達萬人之數。皇帝看到眾多美人該如何選擇呢?於是他想到一個很獨特的方法--駕著羊車在後宮行走,那隻羊若停在某妃嬪居所門前,晉武帝便在那兒就寢。有宮人想到以竹葉掛門前,以鹽汁灑地引來羊隻,初期雖則見效,但後來人人爭相仿傚,也就令羊隻無所適從了。

晉武帝有兩任皇后,皆出自弘農華陰楊氏。元配楊艷有寵但天性妒嫉,武帝初年廣選良家女子以充後宮,楊皇后因懼失寵,於是見其中端莊美麗者而不選。當時有一位絕色美女卞氏,晉武帝很想留下她,但楊皇后奏請曰:「籓(指卞氏之父卞籓)三世后族,其女不可枉以卑位。」晉武帝最後放棄了。

但楊皇后只活了三十七載,她臨終前,見胡貴嬪得寵,怕自己死後胡氏會取而代之,於是哀求武帝娶其叔楊駿之女楊芷為繼后。武帝見楊后臨終涕語,只好應允。

但這位繼后雖亦得武帝寵愛,卻不得善終。話說武帝已立痴呆的二子司馬衷為太子(為楊艷所生,嫡長子當時已病亡),太子妃賈氏卻專橫善妒,武帝早已想將這太子妃廢掉,但楊芷卻力勸武帝,指賈氏外戚有功,不能以賈妃妒嫉而忘了賈氏功績,同時又訓斥賈妃要她注意言行。賈氏不知皇后楊芷曾助她一把,致懷恨在心。武帝死後,太子即位為惠帝,賈氏成為皇后,便誣陷楊駿謀反,將已為太后的楊芷廢為庶人,幽禁於內廷,最後楊芷絕食而亡,那年才三十四歲。

南宋的幾位后妃

老實說,現在少看電視劇集,也許只會為了連座騎也欠缺的劉關張三人、為數只有十幾個的曹營追兵和二十隻 CG 效果繪畫而成的草船而笑。不過,看到準備上畫的《造王者》,請容我回想一下史書上的歷史如何述說。

本來嘛,宋寧宗的兒子都死掉了嘛……(又來了,看電視劇集不用太認真吧!)

宋寧宗名叫趙擴,是宋光宗趙惇的次子。光宗身體不好,在朝也沒甚麼建樹,唯一記得的,是他那位強悍善妒的妻子、名喚鳳娘的李皇后。她的「豐功偉跡」嘛,包括曾因光宗對宮女的一雙手予以讚美而把宮女的手砍下來送給光宗,趁光宗外出參加祭典殺掉了他寵愛的黃貴妃,又因當時仍為太上皇的孝宗遲遲不答應讓李鳳娘之子為太子而離間孝宗、光宗父子,以致兩人數年不見,光宗甚至不願為孝宗服喪。

宋寧宗雖沒其父昏庸,可是南宋積弱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他也無力回天。而寧宗雖然嬪妃眾多,可是誕下的皇子皆一一夭折,寧宗只好選立其堂弟沂王之子貴和為太子,又以榮王希瓐之子貴誠為皇子。可是由於貴和一向不滿宰相史彌遠專權,致使史彌遠在寧宗死後與楊皇后合謀廢掉太子,以趙貴誠繼位,是為宋理宗。

這位楊皇后也有段故事:話說宋寧宗的正宮皇后韓氏於慶元六年(公元一二零零年)病逝,致使后位虛懸。當時後宮有楊貴妃和曹美人較得寵,外戚韓侘胄建議立曹美人為后,但左丞相謝深甫卻主張立楊氏,結果楊氏成為皇后,於是對謝深甫充滿感激之情。在理宗即位後,已為太后的楊氏為報恩,建議於謝深甫後裔中選立一位未婚女為皇后。可是當時謝氏族中只有皮膚黝黑、有眼疾的謝道清仍待字閨中。楊太后以謝道清端莊有禮堅持讓她正位中宮,但年少氣盛的宋理宗卻只會貪圖美色,先是寵愛賈貴妃(也就是權臣賈似道之姊),晚年又寵幸閰貴妃,謝皇后雖是六宮之主,卻不得皇帝歡心。這位謝皇后,也就是後來的太皇太后,結果於蒙古軍南侵時率眾投降,故有「侍臣已寫歸降表,臣妾簽名謝道清」的諷刺詩句。

何須認真?

昨夜 F 先生加班開會,一人在家,埋首編織同時又想看看電視,剛好看到某台播放電影《妃子笑》,看到有些還算熟悉的臉孔如 2R 和蕭正楠等等,正好用以消磨時間。

聽說,這齣是「古裝喜劇」。

內容大概說一班美人進宮,為了妃位勾心鬥角誣陷不斷(可能那時候《金枝慾孽》熱潮還未過吧!),原本情同姊妹的兩人亦因而反目成仇。最後一人得以冊封為德妃,還不可一世地侮辱從前被鬥敗的美人和失寵的妃子,可是這新晉妃子還沒跟皇帝圓房,皇帝卻竟先一步駕崩。新冊妃位的那位因被迫飲鴆自盡,於是伺機逃走,最終由當日被陷害的姊妹救走云云。

虛構的故事背景是明朝弘治年間,在位的那位皇帝明孝宗朱祐樘是出了名的專一皇帝,一生只娶張皇后一人。原因嘛,有指孝宗心愛張皇后不願他娶,有說張皇后強勢而孝宗懼內,也有說因為孝宗的親生母親紀淑妃是被萬貴妃迫害致死的,看盡宮廷鬥爭的皇帝決定只娶一人免卻煩惱。要選妃,似乎也是不可能的事。

而且,明朝確有殉葬制度,但止於成化年間。明英宗朱祁鎮病亡前立遺詔停用活人殉葬,使其多年無甚政績的統治依然能留下一些值得稱許的明策。(至於孝宗嘛,他是英宗的孫兒啊!)

故事裡那位德妃的故事,令我想起為明宣宗朱瞻基殉葬的宮嬪郭愛。郭氏於宣德十年被選入宮中,不到二月皇帝便已仙遊。郭氏被選為殉葬十人之一,臨死前寫下絕命詞曰:「修短有數兮,不足較也。生而如夢兮,死則覺也。先吾親而歸兮,慚予之 失孝也。心悽悽而不能已兮,是則可悼也。」死後十人皆獲追封,冊文寫有「茲委身而蹈義,隨龍馭以上賓,宜薦徽稱,用彰節行。」可惜耶,美人全都死掉了,稱讚還有甚麼意思呢?

有關後宮的故事

F 先生問我是否真的有龐太師此人,還有個女兒龐妃云云。

宋仁宗後宮妃嬪眾多,沒有龐妃,張妃倒有一個,專寵程度足可媲美。

話說這位張妃之父張堯封原為進士,可惜英年早逝。張妃母親錢氏本想托孤於堯封之弟張堯佐,可是堯佐以遷官於蜀地,路途遙遠而推辭。幼失怙恃的張妃最後給接進宮中,於楊太妃宮中長大。後來長得亭亭玉立的張氏因善於逢迎,因而獲得仁宗寵幸,由清河郡君累進至才人以至修媛。不過張妃卻在此時病倒,於是向仁宗請求:「臣妾薄命,不能承受如此恩寵,請將臣妾降為美人吧!」這一招以退為進,張氏的名份雖然稍低,皇帝的寵愛卻絲毫未減,後來更晉封貴妃,比正宮皇后曹氏勢力更大。張氏由於專寵後宮,更曾藉仁宗的厚愛而請求重用其叔堯佐,即使堯佐庸碌無能亦能位列重臣。

不過張妃雖然得寵,可惜享年不永,才三十一歲便撒手人寰。張妃死後,仁宗不顧曹后仍然在生,追尊張氏為溫成皇后。

《清宮詞》其中一首有云「溫成貴寵傷盤水,天語親褒有孝全」用的正是張氏專寵的典故,至於「孝全」嘛,也就是近來劇集《萬凰之王》宣萱飾演的全妃鈕祜祿氏。

話說回來,今天皇太后說的「以魚毒殺小王子」的故事,明明說的就是傳說中孝全成皇后意圖謀害靜妃(就是那個妖媚的靜貴人博爾濟吉特氏~)所生的皇六子奕訢啊!怎麼會變成孝和睿皇后呢?

還想說的是,明明孝慎成皇后佟佳氏只誕育一位公主,而靜妃所生的三個皇子中,其中兩人名為奕綱及奕繼,都比孝全皇后唯一的孩子奕(言宁)早出生,怎麼如今竟變成皇后、皇貴妃相繼懷孕的故事?

而且,跟孝全成皇后一起懷孕的,本應是祥妃鈕祜祿氏,有說皇后雖然得寵亦身懷六甲,但當時道光皇帝的三個兒子相繼病逝,膝下猶虛,極渴望得到兒子,可是皇后亦得知祥妃較早懷胎,為免祥妃率先誕下兒子令皇帝注目,於是用催生藥使兒子提早出生,結果皇后的兒子皇四子奕(言宁)於道光十一年六月初九出生,祥妃之子皇五子奕(言宗)則生於六月十五,事實上道光皇帝在這兩位皇子之間的確較重視皇四子,但他最鍾愛的卻是較後出生、聰敏的皇六子奕訢。傳說又指,因為皇四子是早產兒,身體一直不佳,結果英年早逝。

Catherine of Aragon 和孝莊皇太后之間的聯想

近來斷斷續續的閱讀 David Starkey 的 “Six Wives”--說來也好笑,之前分別買了英、美兩版,可是最終讓我得以坐下來閱讀的竟然是 kindle 版。談及 Henry VIII 的六個妻子,少不免又想說一下「皇帝的婚事」。Henry VIII 想把他與 Catherine of Aragon 的婚姻關係解除,理由是 Catherine 曾經是他的兄長 Arthur 的妻子,而根據聖經《肋未紀》所載:「若人娶自己兄弟之婦為妻,這是可恥的,無異是揭露了自己兄弟的下體,必然絕後。」

但 Catherine 堅稱自己從沒與 Arthur 有夫妻之實(當然這又是一宗世紀懸案了,我想這只有 Arthur 和 Catherine 二人心知肚明吧!不過這位王子曾在新婚後跟侍從說 “bring me a cup of ale, for I have been this night in the midst of Spain” ,這是否因王子怕沒圓房而有所吹噓便不得而知了……),亦即二人的婚姻為無效。而支持 Catherine 的人甚至以聖經《申命紀》反駁:即使 Catherine 和 Arthur 曾為夫妻也好,根據申命紀第二十五章記載:「如果兄弟住在一起,其中一個沒有留下兒子就死了;死者的妻子不可出嫁外人,丈夫的兄弟應走近她,以她為妻,對她履行兄弟的義務。她所生的長子,應歸亡兄名下……」

我忽然想起孝莊皇太后的故事--好歹她與小叔多爾袞的「曖昧關係」也成了懸案。老實說,滿族人向來有「弟娶寡嫂」的習俗,即使孝莊以下嫁為手段攏絡多爾袞也是合乎情理的吧!只是作為戰敗者且看不起「蠻族」的漢人會以此大造文章,特別是負隅頑抗的南明,因此才會有張煌言《建夷宮詞》的七絕譏諷:「上壽觴為合巹尊,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躬逢太后婚。」

無論是 Catherine of Aragon 或孝莊皇太后也好,她們的「下嫁」也只會是政治原因。Catherine of Aragon 要維持西班牙(應該說是 Aragon)和英格蘭的聯盟關係,孝莊則想藉此制衡多爾袞以保護其子清世祖的皇位。她們是否願意「再婚」似乎不在談論之列,畢竟 Catherine 縱然能如願成為英格蘭皇后,可是其丈夫卻是比她年少五載、初出茅廬的小子,而多爾袞亦已有與孝莊同屬博爾濟吉特氏的妻室(後來甚至強奪侄兒豪格之妻),亦未必值得付托終生。

從前的女人,也真夠命苦的了。

紫禁城繪本

心情糟糕,還是要用一下購物治療法。

很喜歡這個系列,以可愛的圖像畫冊介紹紫禁城的歷史文化建築。我買了《一起建前朝》、《一起看後宮》以及由謝立文所寫、麥家碧繪畫的《幸福的碗》和《您們這裡真好!小動物起宮殿》共四本。

最喜歡還是這個封面:

從皇后到公主

「o靚模」楊梓瑤說自己的原名「很娘」,所以懂性以後便急著改名,我想說,也不是人人也擔當得起「楊麗華」這個曾經屬於皇后的名字的。

楊麗華是北周宣帝宇文贇的元配皇后,雖然她出身名門望族--其父楊堅位至隋州刺史,位列大將軍--可是她並不為宣帝所喜歡。宣帝即位後曾大肆收納其父武帝之宮人,後來又將寵幸之幾位嬪妃立為皇后:元配妻子楊麗華為天元皇后,曾誕育皇子的朱滿月為天皇后,德妃陳月儀為天左皇后,貴妃元樂尚為天右皇后。後來宣帝強納西陽公宇文溫的妻子尉遲繁熾,立其為天左皇后,而陳月儀則改冊為天中皇后。宣帝曾經為了享樂於洛陽建離宮,宮殿建成後便強迫四位皇后策騎至離宮,風塵僕僕到達後又命四位皇后侍寢,其乖戾之性情由此可見。

楊麗華向來性情柔和少有妒嫉,因而得到四后及眾妃嬪之愛戴,可是宣帝對這位賢惠的正宮皇后卻漠不關心,甚至多次無故辱罵楊皇后,但楊氏每每從容不迫的勸諫宣帝,致使宣帝老羞成怒,甚至曾經迫令楊皇后自殺,幸而楊皇后的母親獨孤氏趕至請罪才得以平息風波。

宣帝以二十一歲之齡於大象元年(公元五七九年)禪位予其獨生子宇文闡,是為靜帝,自己位居太上皇,可是享樂不到一年便遽然崩逝。其時靜帝只有八歲,其時劉昉、鄭譯等人矯詔以楊太后之父、隋國公楊堅輔政。楊太后最初雖不曾合謀,卻因怕皇權旁落而未加阻止。不過其後楊太后得知楊堅圖謀不軌,雖然心裡憤懣不平卻已無力挽救。

後來楊堅以靜帝幼沖篡位自立,建立隋朝,是為隋文帝,改封楊麗華為樂平公主。楊氏本為一國之母卻被遣作新朝公主,自是鬱鬱寡歡。文帝心裡對女兒感到份外歉疚,於是他打算為這位公主物色駙馬人選,卻為楊氏斷然拒絕,只好作罷。

楊麗華與父親不甚往來,但與弟弟楊廣關係倒算不錯。後來楊廣即位為隋煬帝,楊麗華便曾於大業五年隨煬帝西巡張掖,結果病逝途中。煬帝命人攜樂平公主棺槨返京,祔葬於北周宣帝之定陵。

P.S. 除了楊麗華,還有至少兩名后妃名喚「麗華」--包括東漢光武帝劉秀的皇后陰麗華,以為南陳後主陳叔寶的貴妃張麗華。

《宮心計》的宮廷歷史

老友 W 近來追看無記的《宮心計》,我不禁說其實已對這種宮廷鬥爭的劇集感到煩悶,尤其是我會忍不住批評說這與史料相去甚遠,不如不看罷了。

不過倒是有些歷史小故事值得一說的。

先說謝雪心飾演的太皇太后郭氏,她是著名的「五朝太后」,是昇平公主和駙馬郭曖(也就是《醉打金枝》裡關詠荷和歐陽震華的角色)的女兒。雖然被立為太子妃,可是其丈夫唐憲宗即位時因不想立后後會失去一親後宮佳麗芳澤的機會,所以只將她立為貴妃--即使她已為憲宗誕育皇子。後來其兒子繼位為穆宗,兒子死後三個孫兒敬宗、文宗和武宗(也就是劇中的蕭正楠)相繼即位,因無嗣而立皇叔為宣宗(即陳豪飾演的李怡)。這時太皇太后徒有虛名,實際上已因宣宗重視生母鄭氏(為劇中韓瑪利的角色)而失勢,後來更鬱鬱而終。郭氏一生歷經七朝,其中五朝尊為太后/太皇太后,可謂宮廷史上之傳奇人物。

而鄭氏的經歷便更傳奇了。她原是叛將李錡之妾--而李錡之所以會納鄭氏,是因為有相士曾言鄭氏相貴,當生天子。後來李錡伏誅,鄭氏隨其他眷屬籍沒內廷,後來被憲宗寵幸,誕下皇子,雖然只是庶出,但最終卻應驗了相士所言成了皇帝。

(題外話,以前已在另一個網站《庭院深深》裡談及郭、鄭二人的故事,可參考《命運逆轉的郭、鄭二妃》一文)

至於葉翠翠飾演的王貴妃,原型應該是唐武宗的王才人。據說王才人為唐武宗寵妃,身型與皇帝相似,又愛以男裝打扮與皇帝狩獵,每每被誤認為皇帝。武宗雖欲冊王才人為后,但被時為宰相的李德裕阻止,認為王才人既無子出身亦非貴族,立為皇后恐怕會不得民心,於是此事後來不了了之。當武宗病危時,王才人為報答武宗多年恩情,遣散了身邊宮女侍從,於皇帝駕崩後自縊殉葬。宣宗即位後,念及王才人以身殉主,追冊其為賢妃。(唐朝曾有四妃的封號排列為貴、淑、德、賢,賢妃實為四妃之末,況且王氏雖受寵,一生只止於才人位號,沒有當貴妃的氣焰吧!)

話說回來,貴、淑、德、賢只是唐初四妃的稱號,有說《舊唐書》指開元年間玄宗已把正一品的妃號更改為惠、麗、華三妃,後來因楊玉環得寵才復立貴妃封號,為甚麼王才人會追冊為賢妃也不得而知(也有說指唐玄宗只是額外增加惠、麗、華三妃的封號,並沒把原有四妃刪掉)。至於楊怡所飾演的姚金鈴,後來便是被冊封為麗妃,不過以其出身為劉家婢女來說,能當上麗妃也算是莫大恩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