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倫篇:鄉郊大宅 Haddon Hall

Haddon Hall 是兩年前第一次踏足 Peak District 時二選一而放棄的景點--由於 Bakewell 的 YHA 滿額而 Hathersage 還有位子,結果選擇去 Lizzie 夢中的 Stanage Edge 而不去 Haddon Hall(而另一景點 Chatsworth House 是無論如何都不會放棄的……當然事實上時間其實是足夠的,只是 Peak District 的巴士班次比較疏落而我當時沒有車牌所以無法租車遊覽罷了)

被「圍困」在叢林間的 Haddon Hall

從 Bakewell 乘 Transpeak 十分鐘便到達 Haddon Hall,我從不怕會下錯車,皆因門口有個寫著 “The Boleyn Family Home in The Other Boleyn Girl” 的牌子豎立,很難忽略吧。

轉上主樓前的建築,下層是洗手間,上層則是餐廳。 

主樓入口,立刻讓我把對 "Elizabeth" 裡公主繼位前的住處的印象重疊。

Lower Courtyard 的建築,約於十七世紀建成。

King John's Wall--John 即位前批准興建的牆壁,用以圍繞包括聖堂和高塔在內的建築。

記憶中有不少電影或劇集於 Haddon Hall 取景,除了 “The Other Boleyn Girl” 外,它還是 “Elizabeth” 裡未繼位的 Elizabeth 的住處(也就是她與 Robert Dudley 一舞訂情之地)、P&P 2005 的 Lampton Inn 和 06 版 “Jane Eyre” 的 Thornfield Manor(當然事實上 Charlotte Brontë 心目中的 Thornfield Manor 應該是離 Stanage Edge 不遠處的 North Lees Hall),所以找尋電影中的景點也是我的樂趣之一。

Banqueting Hall,應該是 P&P 2005 裡 Lizzie 窺見 Mr Darcy 拜會 Mr & Mrs Gardiner 之處。

Long Gallery,應該是 "Elizabeth" 裡公主和侍女出門迎接從 London 來的使者的地方。

在 State Bedroom 現場播映 06 版 "Jane Eyre"。

例如說:P&P 2005 裡 Lampton Hall 的餐廳應該是 Haddon Hall 裡的 Banqueting Hall,而 “Elizabeth” 開場時公主和侍女行走那一段好像是在 Long Gallery 裡拍攝的。不過最有趣的還是在 State Bedroom 闢了一個角落播放 06 版 “Jane Eyre” 的 DVD 呢!

Haddon Hall 雖建於十二世紀,最聞名於世的還是 Tudor Style。相比其他同年代的建築,Haddon Hall 內裡的光線是比較充足的,也許是因為窗子的設計吧!又有不少由一片樹幹製成的梯級(尤其走上 Long Gallery 那幾級最令人歎為觀止)和傢俱都保存良好。

從花園回望 Haddon Hall 的建築。

Haddon Hall 外的花園也是值得一遊的地方,如果在花季遊園,滿園鮮花開得正燦爛景致該是不錯的,不過如今在園子裡坐一會看書也是好的。

看到了嗎?"The Boleyn Family Home in The Other Boleyn Girl" 啊!這牌子正豎立在主車道旁。

英倫篇:悠閒旅程中的落腳處 Bakewell

零六年遊覽 Peak District 時,只把 Bakewell 當作前往 Chatsworth House 的轉車站,沒能好好逛一下這個位於 Peak District 的城鎮。這次由於打算往 Haddon Hall 走一趟,於是決定在 Bakewell 落腳,住了兩晚 B&B。

Wye 河畔,背著行李靜靜的坐了好一陣子,可惜附近有煙民打擾了……

Wye 河上的看來很悠閒的……嗯……鴨子?實際上牠們健步如飛呢!

從 Buxton 乘巴士到達 Bakewell 時才是下午兩時多,由於時間尚早,於是步行到鄰近的 River Wye 河畔。這段河濱散步道風景的確是不錯的,還可看著游泳速度驚人看來卻很悠閒的河中鴨子,可惜有些路人在不斷吞雲吐霧,破壞了美好的景致。

鎮中心的 Rutland Arms Hotel, 傳說中的 Bakewell Pudding 便是此酒店的廚子意外製成。 

再次來到 Bakewell,唯一與我兩年前對城鎮的記憶重疊的只有這所 Rutland Arms Hotel,不只是因為它正正位於城鎮中心、所有來到 Bakewell 的車輛也會路過 Hotel 前的迴旋處,而且它也是 Bakewell Pudding 的發源地:話說當年酒店的廚子打算弄一個果醬撻,豈料把杏仁酥皮的料子意外倒進去了,結果成了如今名滿天下的 Bakewell Pudding 了。

大排長龍的 Bakewell Pudding 店,由於我和 M 也不太肚餓於是留待晚飯時才品嚐。 

大名鼎鼎的 Bakewell Pudding,餡料是士多啤梨果醬。  

由於我和 M 不算肚餓,於是買了一個盛惠 £3 的分吃,結果,還是預料之中的甜膩,剛好可以當一份晚餐。

Bakewell 的市集,售賣的東西包羅萬有。  

來到 Bakewell,當然不只參觀了附迎兩幢著名的建築 Chatsworth House 和 Haddon Hall,還逛了星期一才營業的市集--就像香港的女人街,有著各式各樣的攤販,從家庭用品到盆栽到電池到舊影帶都有。

位於山上的 Bakewell Old House Museum。  

還有位於小山丘上的 Bakewell Old House Museum,由一所老房子改建而成的生活展覽館,所以連窗子也可追溯至不同年代。內裡的介紹包羅萬有,從十八世紀的馬房工具,到百年前小女孩的刺繡,以及 Bakewell Pudding 由來的展示也有。看到一套像小時候見過的換衣服紙公仔,穿的是 Tudor 時代的,愛不釋手的所以又買下來了。

至於有關 Haddon Hall 的介紹,下回分解好了。

B&B 門外的一段 Buxton Road。  

同場加映:B&B 門外的一段 Buxton Road,每一次出門遊覽時總會路過,還有一所跟我從前的教授同名的設計店子呢!

英倫篇:蘇格蘭女皇的溫泉勝地 Buxton

決定要一訪 Buxton,某程度上與剛讀畢的 “Mary Queen of Scots” 不無關係--Mary 被囚於 Midlands 時,曾多次前往 Buxton 浸泡溫泉;可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不外乎前兩次遊英國途中買了不知多少瓶 Buxton 牌礦泉水吧!

Lyme Park 遊覽完畢才從 Disley 乘車來到 Buxton,到達時其實已是黃昏,所以第二天才正式開始 Buxton 的旅程。

Buxton 街頭

Pavilion Gardens 的湖畔小屋

Pavilion Gardens 的湖畔一角

首站是 B&B 附近的 Pavilion Gardens,是個典型的英式花園。靜悄悄的早上,連遊人也不多(只有我和 M 這兩個因時差睡不晚的閒人吧!),看著湖畔的一列房子,還在妄想如果在這邊買個景色秀麗的房子,然後在附近那所走路不到十分鐘的小醫院上班(我相信那個規模應該只是診所而已),確實是挺不錯的嘛……

沿著湖畔走到公園另一方的 Pavilion House,卻想不到竟然有一個 Swimming Pool 加 Spa,再遠一點則是售賣戶外傢俬和古董的店舖和餐廳,由於我們把行李都帶在身上實在不便進去參觀了。

Opera House 

馬拉松還沒開始呢!

離開 Pavilion Gardens 不遠便是 Opera House,看到隔壁有人在懸掛寫著 “Start” 的橫額,原來是 Buxton Half Marathon 的起點呢!後來看到不少穿著運動裝束的人路過亦不足為奇了。

University of Derby 裡著名的圓拱型建築 

Opera House 附近有一座圓拱型屋頂的建築,M 說那是在 Peak District & Derbyshire Visitor Guide 有談及(其實是賣廣告)的 University of Derby 呢!

曾經一度是 Mary Queen of Scots 在 Buxton 的居所,現在是一間酒店

終於到達一個與 Mary Queen of Scots 有關的地方了--這座 Old Hall Hotel 據說是當年 Mary Queen of Scots 在 Buxton 的落腳處,門旁還有一個小牌子作紀念。

The Crescent, Georgian 時代的新月型建築 

St. Ann's Well, 泉水暖暖的入口很溫和。

不遠處便是 TIC 以及 The Crescent 和 St. Ann’s Well 兩個景點了。The Crescent 人如其名,是 Georgian 的新月型建築,另一著名溫泉勝地 Bath 也有相似的皇家新月樓呢!而在 St. Ann’s Well,我終於見識了三位男士拿著十多個 6L 膠水瓶取水的盛況,當然我也不客氣搶了一份,哈哈!

山上的 Buxton Museum and Art Gallery 

看見地圖上有所 Buxton Museum and Art Gallery,見時間充裕也就去逛一下。入場是免費的,由 Landscape 說起 Peak District 的歷史--原來 Dark Peak 和 White Peak 的分別是 Dark Peak 的地質是 Gritstone 而 White Peak 的是 Limestone,我實在是太孤陋寡聞了。然後看到屬於 Roman 的盔甲不期然令人想起 “The Last Legion” 裡的 Aurelius。(我跟 M 同是 F 先生的「忠實番薯」……)

Buxton 繁忙的購物街道 

在市中心的 Spring Gardens 購物中心逛了一會兼解決午飯問題(當然還是快餐,今天的選擇是 KFC)後,便打算到下一站 Bakewell 去了。不過臨離開前終於找到了 Buxton 礦泉水的工廠了(只是從火車站遠遠眺望而已)!

英倫篇:夢寐以求的 1995 版 Pemberley

第三次暢遊英格蘭,主題還是念念不忘的 Peak District,所以到達 London 後第一時間便是坐火車北上了。(至於為甚麼不選擇首站在中部的 Manchester 嘛,皆因還打算回 London 和再到 Bath 作短線遊啊!)

本來計劃是旅行社最喜歡標榜的「不走回頭路」--先走西邊的 Stockport 而在東邊的 Sheffield 結束 Peak District 部份的旅程。可是我忘了可惡的道路工程,我和 M 拿著行李抵達 Euston 火車站才發現沒有往 Stockport / Manchester 的列車,結果跑了五分鐘往隔壁的 St. Pancra’s 火車站登上往 Sheffield 的列車。上一次到 St. Pancra’s 是兩年前的五月,當時還在整修中,如今嘛,光鱗亮麗美輪美奐的又是另一番光景了。

到達 Sheffield 後轉乘快車往 Stockport--其實只是我們的中轉站而已--在 Stockport 吃了第一頓老麥午餐(似乎我們的行程也離不開老麥和 KFC 等等快餐店了)過後便前往我們的目的地、位於 Stockport 西南邊的 Disley 了。

Disley 是名副其實的小鎮一個,會到這兒來的遊客嘛大都是衝著 Lyme Park 而來的(連火車站的牌子也標示著 “For Lyme Park”)。不曉得 Lyme Park 是啥地方?它就是大名鼎鼎 95 版 P&P 的 Pemberley 的所在地啊!

看了火車站旁的地圖加上路旁巴士站的女士的指點(她說已有不少人曾詢問她 Lyme Park 的方向了),沿著 Buxton Road 下山方向大概走了三十分鐘才抵達 Park 的正門,心裡不禁想:如何走回火車站才是值得擔心的事情吧!

去程從 Disley Station 沿著 Buxton Road 到達 Carpark Entrance,回程時走的是那段 Walking Pathway。

到達 Lyme Park 的正門和找到 Lyme Hall 的位置是兩回事,詢問了門口那位負責停車場收費的叔叔,想不到他竟然說有免費巴士接載我們進去(不過他很強調那是單程的),也好,回程才想如何離開吧!後來免費巴士的司機看到我們大袋小袋的,便仗義幫忙說如果我們遊覽完畢可以坐回他的車子到正門呢!

才五分鐘的車程,走路恐怕要花上一小時(都是往上走的斜坡耶!)不過一看到 Lyme Hall 的閘口--也就是 Mr. Darcy 送走 Lizzy 和 Gardiner 夫婦的馬車那個地方,便覺得即使多難找也是值得的。

Lyme Hall--Lyme Park 裡的湖畔大宅

1995 版 P&P 的 Pemberley,湖畔就是 Lizzy 遇上 Mr. Darcy 之處。

由於劇集只在外圍取景,於是我們打算先逛花園,看到傳說中的那個湖(不是 F 先生跳下去那個啊!)、Lizzy 路過的那個迷宮和 Mr. Darcy 提議介紹他的妹妹 Georgiana 給 Lizzy 認識的那段樓梯,想不到最終我真的踏足 Lyme Park 啊!

就是這裡了,Mr Darcy 請求 Lizzy 讓他介紹朋友給她--特別是他的妹妹 Georgiana。

當然 Lyme Hall 內部也值得參觀的,可惜的是當年 Mr. Darcy 為了留住 Lizzy 而奔跑的那一段樓梯竟然正在裝修中呢!

Mr. Darcy 奔跑下來打算留住 Lizzy 的那段樓梯,可惜正在整修啊!

Lyme Hall 裡不准拍照,不過有義工們熱心地介紹內裡乾坤。在 Entrance Hall 有一幅 Black Prince 的畫像,卻設計成可活動的,原因竟然是為了方便主人偷窺誰走進宅子,再決定是要迎賓呢還是逃走……宅子裡又有不少 House of Stuart 的王族畫像--欠缺了 William III 和 Mary II 兩人,因為主人是 Jacobian(James II 的支持者)啊!

最後逛 Gift Shop,意料之中還是會找到有關 Jane Austen 和 P&P 的相關產品。不過我的收穫卻是一張 Lyme Hall 賀卡,旅途伊始,還是別買太多東西來增加負荷才好。M 則買了 Guidebook 一本(F 先生 Darcy 造型畫像書籤,盛惠 £2 留待下一站才買)。

Mr. Darcy 就在這裡送走 Lizzy 和 Mr. Gardiner 夫婦乘坐的馬車。 

回程時司機先生指點了另一段較短的路程回到火車站,竟然就是我們當初在地圖上找到的那段因要上山而卻步的 Gritstone Trail 啊!

背著 Backpack 回程上山時攝

原來剛才的山路是 Gritstone Trail 的一部份。

Disley 火車站,還寫著 For Lyme Park 生怕旅客過站般。

下一站是 Buxton,Mary Queen of Scots 被囚禁時最喜歡的溫泉區。

不知所云

太多事情想寫(例如四川大地震,例如巴士上暗戀鄰校女生的哥哥仔或大放厥詞的阿姑,例如瘋人院裡的工作),匆匆寫下一些句子,最後還是刪掉了。

思緒太亂,不能成言。

明天起程,聽說是「Elizabeth and Mary Bennet 尋找 Mr Darcy 的旅程」(都是網上做 Test 的結果:同行的 M 是 Elizabeth,我當然就是典型的 Mary 了,哈哈哈……)。我要吃 Bakewell Pudding,我要找 Henry VIII 「強搶」回來(至少根據 “The Tudors” 說的便是)的 Hampton Court Palace,我要再去旗艦店搬書,當然,我還要去 Pemberley 找 Darcy 吧(又做夢了)。

令人看得一頭霧水的 “The Other Boleyn Girl”

The Other Boleyn Girl對於電影版的 “The Other Boleyn Girl”,我確實是從不看好的--連原著也看得辛苦哪會認為電影會拍得更好?可是對著原著不住猛搖頭以後,還是死心不息一上映便買票去看。(想起看 “Becoming Jane” 時也是罵了一輪然後還是要去看便覺得好笑)

又一次低估了看戲的人潮,入場前半小時才購票結果只能坐在第二行。(上一次 “Marie Antoinette” 也是如此,或許是因為上映的電影院不多吧,還是因為有 Natalie Portman 和 Scarlett Johansson?)

電影版由於只有兩個小時說故事,結果比 Philippa Gregory 的小說更簡潔,看得令人頭昏腦脹。

開場前在門外看 Trailer,倒不曉得是誰翻譯字幕的,竟然有一句寫作「當今英王選妃」--不是吧!英國王室從來都是一夫一妻制的,皇帝於婚姻關係以外有女人伴君側,極其量只是情婦,何來正當「選妃」?把中國或其他東方國家那一套放進五百年前的英格蘭宮廷實在是笑話。

已經不想再說誰是姐姐誰是妹妹的事了,可是選角上已令人覺得怪怪的:雖然 Natalie Portman 比 Scarlett Johansson 年長,從外貌上來說卻不然;而且要風情萬種的 Scarlett Johansson 演一個熱愛田園、不問世事的「純真的 Mary Boleyn」實在沒說服力可言(當然現實中的 Mary Boleyn 曾任英法兩王的情婦又是另一回事了)。相比之下,Natalie Portman 演心機深沉的 Anne Boleyn 似乎看起來比較神似一點吧!只是好像還差了一點點……嗯……令君王寧願得罪大臣也要得到她的野性的內在,畢竟她曾在異國浸淫了十多年啊(才不是電影裡說的兩個月)!話說回來,其實我最喜歡還是 “The Tudors” 裡的 Natalie Dormer……(又是 Natalie?)當然兩人輪廓不像兩姊妹是最基本的問題。

電影中段 Anne Boleyn 在談及如何剷除 Queen Catherine 這絆腳石時曾經喚皇帝作 “Henry”,似乎有點大不敬啊!

Eric Bana 是不可一世的 Henry VIII,專權蠻橫霸氣,算是稱職的,可惜發揮機會不多;而且他的身型不夠擁腫,不過相比之下他比外型更亮麗的 Jonathan Rhys Meyers 更貼近史實的皇帝吧!(難道是因為他的滿臉鬍子?)

電影裡把 Anne 從法國回歸一事安排在 Mary 懷有 Henry VIII 的孩子期間,雖然無意中突顯了 Anne 漸漸獲取了皇帝的注目,直至後來為了得到 Anne 連親生兒子也不看一眼,可是卻加倍顯現了皇帝的貪新忘舊與無情--對於 1540 年左右的 Henry VIII 來說這評價是成立的,但是對與 Queen Catherine of Aragon 結縭廿年、後來與 Anne Boleyn 糾纏十年(1525 年求 Anne Boleyn 成為情婦被拒,1533 年成婚,1536 年 Anne 因通姦罪犯欺君叛國被處死)的皇帝來說則不然。 Henry VIII 雖然戀上 Anne Boleyn,但他與 Queen Catherine 亦有一段長時間維持「相敬如賓」的帝后關係,一方面當然是礙於 Queen Catherine 的龐大背景(她是當時歐洲最大權力的 Charles V of Holy Roman Empire 的姨母,Charles 曾於 1527 年囚禁教宗 Clement VII),可是另一方面,Henry 與 Catherine 的廿年夫妻情份亦不容小覷,致使「皇帝的婚事」成了多年來纏繞不休的問題。要說 Henry VIII 見一個愛一個,十年後才再說吧!

Thomas Boleyn 和 Thomas Howard,典型的權力至上的宮廷人物,但 Boleyn 更可悲,由於他一心向權力靠攏,致使最終三個兒女只剩 Mary 一個,還讓 Boleyn 家背負亂倫的污名;至於 Thomas Howard 嘛,歷史告訴我們他還不死心,多送一個 Catherine Howard 成了 Henry VIII 的第五任皇后(但亦因通姦而魂斷倫敦塔)。他沒有被殺,反而在 Queen Catherine 的女兒 Mary I 在位期間重獲重用(無他的,因為他是虔誠天主教徒嘛!),反而是他的孫兒、同樣名為 Thomas 的繼承人因意圖迎娶 Mary Queen of Scots 而被 Queen Elizabeth 處死。

Mary 的丈夫 William Carey,其實並沒有與 Mary 仳離,甚至是在 Mary 一有身孕後便升官晉爵(連那個與 Henry VIII 所生的私生子也是姓 Carey 的),後來 Carey 因病去世,Mary 才再嫁 Stafford;電影裡只用結局交代 Mary 再嫁一事,卻沒有交代她與 Carey 之前的婚事如何,難道大家認為 Mary 在獻身於皇帝前早已與 Carey 「離婚」嗎?

當然,也由於故事說得太快,結果明明 Anne Boleyn 身死時她所生的公主 Elizabeth 已有兩歲多,卻依然是一歲不到的小孤雛模樣。而且,雖然母親被處死,Elizabeth 依然是皇帝的女兒啊!怎麼可能被 Mary 抱走而沒人攔截?(BTW, 書中不止一次說 Mary 無法把自己所生的 Henry Carey--也就是皇帝的私生子--帶走,皆因 Anne 與宮廷中人曾從中作梗,她又如何大搖大擺把 Elizabeth 抱走呢?)

還有電影裡沒交代為甚麼 Anne 在流產後讓 George 和 Mary 盡快把死胎和被褥燒毀,皆因她其實誕下了一個已死的畸胎(好像是 Spina Bifida,書中把此事與 George 和 Anne 「疑似亂倫」一事扯上關係)。可能是因為電影已把 George 和 Anne 這一段挪後,無法把畸胎一事再作交代吧!還有,書中其實把 George Boleyn 形容為同性戀者(當然史料又好像不是如此說),電影也沒有交代,只說 George 和其妻 Jane 婚姻不睦是因為他從一開始便討厭她。

唯一值得一讚的是:終於「尊重原著/歷史人物」地找一位西班牙演員 Ana Torrent 飾演 Catherine of Aragon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