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王敗寇

先此聲明:原諒我又一次談及他,希望大家別怪我沉悶。

Richard III「勝者為王,敗者為寇」,老話確實不假。

終於讀畢 Paul Murray Kendall 的 “Richard III”,從 Anobii 的紀錄發現這書我斷斷續續足足讀了一年多,相信與這本老書是至少五十年前的作品不無關係(上一次讀 Antonia Fraser 的 “Mary Queen of Scots” 也遇上相似瓶頸位,那是 1969 年成書的)。

Richard III 的人生與死後經歷充滿傳奇,單是他人生裡的頭三十年飾演忠心耿耿的臣弟與後兩年的篡位君主已經截然不同,其中又以他曾「殺害兩名侄兒」一事而招致身後罵名,可是,近年來部份研究指出,所謂「弒侄」一事其實從來未有確實的證據。

這個故事,其實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先說說自 Tudor Dynasty 以來人民對 “The Princes in the Tower” 這故事的認知:

Edward IV 死後,原應由其長子 Edward V 繼位,其弟 Richard Duke of Gloucester 為輔政王;可是 Richard 卻遺背兄長意願,以 Edward V 父母的婚姻不合法為由排除其繼位資格,自立為王,是為 Richard III。當時 Edward V 和唯一的弟弟 Richard Duke of York(兩兄弟還有幾個姊妹,包括後來成為 Henry VII 皇后的 Elizabeth of York)被 Richard III 幽禁於 Tower of London,後來更不知所蹤,有指是被 Richard III 派人殺害。Edward IV 的遺孀 Elizabeth Wydeville 知道兒子被殺,於是答允屬於對立家族 House of Lancaster(兩大家族 Lancaster 和 York 為了王位爭奪歷時三十年,稱為玫瑰戰爭)的 Henry Tudor 迎娶其長女的請求,以求重回權力核心。後來 Henry VII 起兵叛亂,於 Battle of Bosworth 殺掉了「惡名昭彰」的 Richard III,Henry Tudor 被擁立為王,是為 Henry VII,如約迎娶了 Elizabeth of York,終結了玫瑰戰爭。

故事說起來好像很合理,可是枝節上卻錯漏百出;就只說其中幾個令人難明之處:

  1. 雖說 Richard III 一直認為 Edward V 兩兄弟是私生子,可是他們終歸是兄長 Edward IV 的親生骨肉,即使兩人對王位存在威脅,Richard III 諒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諱下令殺害兩兄弟以喪失天下人對他的信任吧--他的繼位已令不少人存在疑惑憂慮,再加一條「弒害前度儲君/手無寸鐵的侄兒」的罪名恐怕難以杜天下悠悠眾口。
  2. Elizabeth Wydeville 在得悉長子被 Richard III 脅持時,立刻帶同 Richard Duke of York 和其餘女兒避至 Westminster 的 Sanctuary,她知道 Richard 可能會篡位不太稀奇,但如果她認為 Richard III 會殺害她的兩個兒子,怎會在 Richard III 的巧言令色(以 Edward V 即將繼位需要幼弟陪同為由)後答應將 Richard Duke of York 交出?Richard III 即位後 Elizabeth Wydeville 曾答應與 Henry Tudor 聯姻,卻無端在第二年與 Richard III 談和,不僅與女兒們離開躲避年多的 Sanctuary,還親自寫信給流亡海外、與前夫所生的兒子 Thomas Grey(封爵為Marquess of Dorset)離開 Tudor 的團隊回國。如果 Richard III 確實是她的殺子仇人,哪有這樣「和解」的道理?
  3. Henry VII 繼位後,曾經細數 Richard III 的各項罪狀,卻不包括弒侄一事;這樣「嚴重」的罪行,以 Henry VII 那麼懂得運用輿論壓力的性格(他延遲了 Elizabeth of York 的冊封時間以顯示王位非因「與公主結婚」而來,又讓 Elizabeth of York 在古都 Winchester 誕育長子,更為兒子命名為 Arthur 以示正統)何以會放棄這樣整死 Richard III 的黃金機會?
  4. 最詭異的是,Elizabeth Wydeville 的親人竟然在 Henry VII 在位期間支持 Perkin Warbeck(自稱為從 Tower of London 逃離的 Richard Duke of York,也就是 Elizabeth Wydeville 的兒子)的叛亂,Elizabeth 本人的長女正正是當朝正宮皇后啊!難道要為了一個血統不對的 Pretender 而拉女兒女婿下馬嗎?

還有更多形形色色的例子,不詳盡說了。

當然我不是說「不是 Richard III 殺的,兇手其實是 Henry VII」或「其實 Richard Duke of York 沒死,後來的 Perkin Warbeck 就是他」,皆因有太多未能甚至是不可能釐清的疑團--例如說究竟 1674 年在 White Tower 找到的骸骨是否屬於兩名小王子(連現今常用的 C14 dating 也不可能分辨出準確至一年內的死亡時間),即使那是如假包換的小王子,那他們的死亡原因如何也是個謎--加上 Tudor 王朝的人們包括著名的 Sir Thomas More 和 Shakespeare 多年來喜愛「加鹽加醋」,這宗無頭公案恐怕會是永遠的懸案了。

不過最讓人氣結的是:成王敗寇確實不可能避免,可是「以人家的外貌貶損」(多年來 Richard III 被形容為在母胎逾兩年、出生時已有牙齒、駝背、高低肩、走路一拐一拐的殘廢)好像不是君子所為啊!尤其是這些形容甚至未必是真實歷史人物的寫照……

相關篇章:

題外話,以前總覺得傳言指「Richard III 打算迎娶親姪女 Elizabeth of York」很變態,後來讀 “Mary Tudor” 時才發現當年 Henry VIII 由於只有 Mary 一個女兒,曾想把她嫁給「他本人與 Elizabeth Blount 所生的私生子 Henry FitzRoy」,果然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