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然是這樣?

今天發現最有趣的一件事:

Richard III Society

原來 “The Richard III Society” 的創辦人竟然是一個外科醫生?

還是 “surgeon” 一詞還有別的意思?

﹝自問英語不太好,已經請教了在英國生活了好一段日子的朋友 M ,她也說除了「外科醫生」外似乎沒有別的意思了……不過從前懂得斬腳已算是一個醫生,而且,有著其他奇怪的興趣也不足為奇吧……﹞

***

收到綿的「報事咭」雙倍!!!有點不可思議……

***

近來看得最有趣的可算是 “Bridget Jones: The Edge of Reason” 了。重重覆覆看了許多遍某幾貢……只要看到第五章 “Mr. Darcy, Mr. Darcy” 實在太令人精神分裂了--怎麼能夠想像 Bridget Jones 在訪問明明在電影裡飾演她的﹝前度?﹞男友的 Mark Darcy 的 Colin Firth 呢?﹝最令人捧腹大笑的是,電影的 Special Features 竟然也包括了這段情節!由劇中的 Bridget Jones 訪問戲外穿著 casual wear 的 Colin Firth --至少 Mark Darcy 是不會這樣穿的……早知道便買 DVD 了……飲恨中……﹞

以下一段﹝電影好像也有談及……﹞雖然無聊了點但實在也太有趣了:

“Wonder what Mark Darcy would be like as a father. Father to his children I mean, not to me. That would be weird Oedipus-like thought.”

想像不到的真相

King Richard III

印象中的故事是:無惡不作的叔父不僅謀朝篡位,殺害年幼的國君及其弟弟,還意圖迫娶親侄女為妻。

近來閱讀的部分史料卻說:侄女的母親為了得回權位,令親生女兒接近已僭位的弒弟兇手,藉得到皇后位子而重獲君權。

說的是英格蘭十五世紀時的宮廷故事。前兩天找了剛送來的《The Princes in the Tower》一書來看,無意中翻到了談及 Elizabeth of York 的一段,竟然看到是如上的記載,跟我心目中的故事有點不一樣,不得不感到愕然。

Elizabeth of York 是 King Edward IV 的長女,也就是 “Princes in the Tower” 的主角 King Edward V 及其弟 Richard 的同母姊。當兩名年幼的弟弟在叔父﹝Richard III﹞篡位後失蹤,被除去公主身份﹝當時是以 Edward IV 與 Elizabeth 幾姊弟的生母 Elizabeth Wydville 的婚姻不合法為由,姊弟們成了私生子女身份,也因而失去繼承權﹞的 Elizabeth 被母親當作籌碼般,與打算推翻 King Richard III 的 Henry Tudor 訂下婚約,後來發現 Henry Tudor 一方還沒成氣候,剛巧 King Richard III 的皇后 Queen Anne 病重,結果在母親唆使下,以自己身為叛軍﹝叛軍嘛,也就是以 Richard III 弒侄篡位為由打算推翻他的暴政的人吧﹞眼中的正統繼承人身份接近 King Richard III,以圖成為皇后得回當初被禠奪的權力。當時由於 King Richard 的皇位未穩,天下又流言四起,於是跟有目的而來的親侄女 Elizabeth 一拍即合,打算迎娶 Elizabeth 以進一步確認其繼統合法。但是支持 King Richard 的人擔心 Elizabeth of York 一家若重歸宮廷,會追溯當日他們在 King Richard 篡位時從舊皇室眾人身上得到的利益,所以反對兩人的婚事。此時 Queen Anne 恰巧病逝,傳聞便說由於 King Richard 想早日立 Elizabeth 為后才毒死 Queen Anne,在反對聲音迫使下,King Richard 放棄了跟 Elizabeth 的婚事。所以名正言順地 Elizabeth 等人再次支援反對派 Henry Tudor 等人,最終推翻了 King Richard。自稱 Lancaster 家後裔的 Henry Tudor 自立為帝,是為 Henry VII,也迎娶了 Elizabeth of York,但有 Dark Prince 之稱的 Henry VII 的權力並沒有讓 Elizabeth 分一杯羹,結果,Elizabeth 如願成了皇后,卻無法得到皇權。

故事的一面述說的只是弒君奪位的皇帝何等暴虐,但故事的背後所說的卻是權力的腐朽令人無所不用其極,人倫也能置之不理。為了重新獲得權力,母親竟然唆擺親生女兒自動獻身予奪位兼弒弟兇手的年長叔父,這可是何等恐怖醜陋的事實。

談及亂倫,我總是想起南北朝時的宋孝武帝劉駿和前廢帝劉子業兩父子;孝武帝強擄其堂妹,即叔父南郡王劉義宣的幾名女兒進宮,迫使劉義宣起兵謀反,結果兵敗被殺,其中一名堂妹假託為殷氏之女,獲冊為淑儀,後來更誕下兒子劉子鸞;前廢帝則看上了姑姐新蔡公主劉英媚,公主進宮後一去不返,結果前廢帝殺了一個宮女送歸駙馬家,假稱公主急病而亡。

至於為甚麼突然想起要看 King Richard III 的故事嘛,沒甚麼的,他是一四五二年十月二日出生的。﹝不過從前英格蘭的曆法跟現代的好像有點分別……﹞

***

The Balloon...

一年一度一氣球,若不然也不會啟動封塵已久的艾斯喬小姐。

***

由於幾次得到不同人士的不冠名贊助,一下子已經踏進三十七了。

隨便說說

「On call 的 MO 跟 housemen,中秋節快樂!」

喉嚨痛,應該是病了。
星期五午飯的事情,希望會過去的。不要再補考了。﹝那請努力一點好嗎?﹞
放假也要回醫院一趟,星期二的事情不容有失吧!

***

Prof. 為甚麼突然談及這條不怕跌倒但不太雅觀﹝個人想加一點是會「生熱痱」﹞的褲子有甚麼好處?原來是這樣的……

中大研製防長者跌倒儀器

【明報專訊】中文大學成功研製防止長者跌倒的高頻率低震幅儀器,可以達到改善平衡力的功效。

長者只需連續三個月,每天站立在儀器上震動二十分鐘,就可以達到改善平衡力的功效。

中文大學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系主任梁國穗表示,中大也同時研製髖關節保護褲子,褲兩旁設有保護墊,一旦長者跌倒可以減低撞擊力,以及減低「近端股骨」的骨折風險,而成本只有外國產品的一成。

高頻率低震幅治療,是指年長者踏上一個儀器,機器踏板會震動,而髖關節保護器的設計是一條兩旁設有保護墊的褲,長者穿上後,跌倒時會有保護作用。

梁國穗指出,中大自二000年起在香港推行社區防跌倒計劃;研究顯示,香港每年有五分之一年齡在六十歲和六十歲以上的長者,發生跌倒意外;二00三年全港約有四萬名長者因跌倒而送醫,其中近兩成半骨折,最常見是髖關節及手腕骨折。

***

爸爸真的在武侯祠給姜大將軍的塑像拍了照!﹝可惜沒有書籤……﹞

***

剛看到亞視一個有關二戰的節目,爸爸對廣島、長崎的原子彈爆炸的評價是「報應」,多年前的我想必也有這樣的憤慨之語吧!今天的我不會太介意他們的悼念活動,反而希望人們會懂得為甚麼會有這樣的「慘劇」,而會明瞭「沒有侵略便沒有戰爭」這樣簡單的道理。節目中曾提及新一代的日本人不想讓歷史牽著鼻子走,只是我希望他們會知道為甚麼那些戰爭中的受害國家會一次又一次的重提歷史,如果國家懂得承認過失,不再重蹈覆轍,沒有人會阻止他們所期望的「由經濟大國發展為政治大國」這樣的後續。

可悲的是,這個世界似乎是「美國喜歡怎麼樣就怎麼樣」,今天的敵人或戰敗國,明天會因為要對付另一個敵人而結盟交朋友,原因不是為了止息干戈,反而只是為了保障一己資本主義的勢力。心裡不由得說了句「霸道得你吖」……

明天,紀念九一八,毋忘歷史。

***

又破費訂書,預料下個月才到手﹝那時候應該完成這個課堂時間朝令夕改又有專屬考試的骨科了﹞。

The Princes in the TowerThe War of the RosesThe Life And Death of Anne Boleyn: The Most HappyThe Sisters of Henry VIII: The Tumultuous Lives of Margaret of Scotland and Mary of FranceUngrateful Daughters: The Stuart Princesses Who Stole Their Father's Crown

還有這兩本想看……

三國殤:蜀殤﹝上﹞三國殤:蜀殤﹝下﹞

《三國殤--蜀殤》的上、下冊,跟多年前看過的《三國演義﹝補﹞》是同一個作者……﹝內容也與蜀國後期有關,難道是同一本書?﹞

***
曖昧

不知不覺出道已五年了。

知道楊丞琳,應該是《流星花園》的小優,然後是 4 in Love ﹝次序是掉亂的我知道﹞,再來是《愛情白皮書》的成美。她的第一張個人大碟,聽起來還是挺不錯的。

無聊時連贈送的《惡魔在身邊》花絮 VCD 也看了,感覺是:怎麼男主角說話那麼慢慢慢慢慢……

大鴨蛋

前天跟 MC 仁談及北京的大鴨蛋﹝因為看到今期《明周》的 Book B 有感而發﹞,心血來潮在 Google map 找了地圖來看。那隻蛋,在整整齊齊的世界裡,實在顯得異常兀突。

***

昨天在荷里活廣場弄得水洩不通的原因:

附加新聞一則:

胡杏兒癡心影迷撞頭埋牆求簽名

【明報專訊】胡杏兒有癡心男影迷為她撞頭埋牆。昨日她在商場出席代言的護膚品牌宣傳活動,圍觀者眾多。有一個肥仔影迷心急不能靠近偶像,加上現場悶熱,令他不適有暈倒之勢。工作人員連忙將他扶到一旁休息,並問他是否需要送院檢查。不料肥仔影迷不肯入醫院且激動得哭起來,他堅持要留下來等胡杏兒簽名,更將頭撞到商舖的玻璃上,發出聲。胡杏兒聽至巨響問工作人員發生什麼事,才知道有男影迷在撞頭埋牆。

她連忙往安慰情緒激動的影迷,為他抹汗又抹眼淚,還邊讚他乖以安撫情緒。肥仔影迷很快便破涕為笑,拿了簽名海報很滿足地離開。

力撐吳卓羲

另外,有傳吳卓羲拍攝《亂世佳人》工作態度惹人討厭,遲到又惡意批評劇本,被工作人員稱為「羲哥」。胡杏兒跟吳卓羲合作此劇,她力撐吳卓羲,指有關傳聞可信程度極低。她不認同吳卓羲因為紅了便態度變差。至於他開工是否遲到?她表示偶然遲到是人之常情,他又不是機械人,這是可以體諒的。

***

其實今天最想說的是:六十年了,過去了的其實從來沒有過去。
不想記仇,只是,希望人們懂得覺醒。

一九四五‧八‧十五--抗戰勝利紀念日。

有關篇章:【H2N2 以外,還有更可怕的病毒

只剩下孑然一身

文革十年浩劫,雖然已經事隔三十年,對於當時的受害者來說傷痛猶在。可惜,在歌舞昇平的和平日子,新聞著重的只會是宋楚瑜到訪北京--當然你也可以說,這位仁兄本來早已作古,續命二十多年是他走運而已。可是,連報紙也認為沒甚麼實質意義而放棄的新聞是否同時代表了歷史已成了封塵了的湮遠的過去?

我恐怕是以後的新生代連本國歷史也不懂而已。

四人幫靈魂張春橋病逝

【明報專訊】1981年1月中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向「四人幫」判刑時,表現強悍、由始至終沒有說一句話的「四人幫」核心成員張春橋,上月21日因患癌症病亡,終年88歲。新華社昨日下午以短短160字報道了張春橋的死訊,但並無提及張春橋當年的罪名及死於何地。「四人幫」其他成員,毛澤東妻子江青及王洪文先後自殺和病故,只餘姚文元尚存。

1976年10月初,中共將「四人幫」誘到中南海,假稱參加會議,由埋伏的中央警備團8341部隊執行拘捕行動。「四人幫」被捕後,中共直到1980年底在北京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對「四人幫」展開長達兩個多月的審訊。其間,江青、王洪文及姚文元都有親自答辯,只有張春橋沒講一句話,態度強悍。

新華社發短稿 未提當年罪名

新華社昨在下午5時發出有關張春橋死亡的新聞稿極為簡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案主犯張春橋因患癌症,於2005年4月21日病亡。終年88歲的張春橋,於1981年1月被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判處死刑,緩期2年執行。1983年1月減為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1997年12月減為有期徒刑18年,剝奪政治權利10年。1998年1月保外就醫。」

張春橋在「四人幫」王、張、江、姚4人之中排名第二,《解放軍報》在1976年12月的一篇文章中,指張野心勃勃,一心想取代周恩來當總理。近代史專家丁望則指出,張是「四人幫」的軍師,能力及識見俱在其餘3人之上。他是「四人幫」的靈魂,很得毛澤東的器重,「不是毛的提拔培植,他是不可能進入政治局常委會」。

張春橋是山東巨野人,早年躋身上海左翼文壇,中共建政後進入上海市委,被譽為中共上海的「筆桿子」之一,1958年9月在《解放》雜誌上發表一篇題為《破除資產階級的法權思想》,獲毛澤東大讚,囑令《人民日報》全文轉載,並親自為該文章寫編者按,由此確定其在中共黨內「秀才」的地位,文革前官至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在上海舉足輕重。

毛文革理論主要詮釋者

文化大革命期間,張春橋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文化革命小組副組長等職,為毛澤東文革思想、文革理論的主要詮釋者之一,深得毛澤東信任和倚重,並與毛澤東妻子江青、毛澤東看重的上海造反派頭頭王洪文、文人姚文元一道,在文化大革命中呼風喚雨,權傾一時,被中共黨內失勢勢力視為「四人幫」。

1976年9月9日毛澤東去世,中共黨內面臨分裂,時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華國鋒在軍方葉劍英等老帥支持下,於同年10月初以宮廷政變形式,秘密拘捕四人幫,並宣告粉碎了他們「篡黨奪權」的陰謀。1977年7月,中共十屆三中全會通過決議,開除四人幫黨籍,撤銷他們黨內外一切職務。1981年1月,特別法庭對四人幫案進行判刑。

紅顏薄命

正在看《Anne Boleyn》,跟一向讀書知道的資料有點不一樣--當然,那時候的歷史都是在 Anne Boleyn 被誣告殺害後甚至對她恨之入骨的 Mary I 時寫下的,對這位破壞別人家庭、離棄教會的人評價自是不堪入目。這本書從她本身角度出發,感覺跟中二時第一次知道這故事時較相近--她必然擁有特別的優點與魅力才能令皇帝打算休妻再娶,而且一開始她便已不願步其姊後塵作皇帝的情婦,看來似是她早已立定主意染指皇后位子,但實際上卻是因一貫宗教信仰而拒絕跟已婚的皇帝發展不倫關係﹝歷史果然可把真實醜化,反之亦然﹞。她對信仰的追求,對貞潔的堅持﹝跟其姊 Mary Boleyn 先後為兩國皇帝的情婦有強烈的對比﹞,與後來她被冠上的通姦罪名大相逕庭。

不過最大的感觸仍然是:當皇帝的婚姻帶來社會問題動盪時,首先要怪罪的必然是女人。中國的所謂「紅顏禍水」如西施、楊貴妃如是﹝若非王昭君出塞,恐怕她也會是其中一位﹞,西方的宮廷也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