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背後

維尼跟我說,我們那位在藝術方面挺有成就的同學 B,突然改了個「頗有音樂家風格」﹝其實是不懂拼音﹞的雙名字;我想說,其實我們原本所認識的名字 B,正是那個以 W 起首的名字的暱稱。

命名,其實是挺有趣的事情。

我的英文名字是自出生便已起名的--可以追溯至人生中第一本相集的首頁爸爸端正的字跡--那是個跟本名發音相似的名字﹝當然還有其他屬於我的稱呼,包括阿姨喚的「阿妹」以及姑姐姑丈的「肥B」﹞;不曉得為何到了高小時,竟然愈來愈討厭那個平凡得很的名字,於是無聊得根據當時的筆名相對起了個名字 “Snowy”。過了一年後才發現,那其實是一個形容詞,並非名詞。然後,我連那個筆名也捨棄了。﹝題外話,雖然網上世界的我只以「芸」字自稱,其實原本應該是「趙芸韾」--那個老是讓我想起趙雲的筆名,而當年那個在康的文章裡被稱為「兩個傻瓜」之一的「紅蘋果」組員也就是我了﹞

中學時有好些日子,相熟的朋友會只喚我名字的第一個音節﹝或予以重覆﹞,最初是老大不習慣--固然會令人想起隱形眼鏡,可是若因此而想起某些避孕用品卻是我最不願意看到的事。所以,後來連發音困難的 K 音也省略了,變成了 H 音的「康康」--可是那是跟康沒關係的。

再後來,從那本厚厚的英漢字典裡看到,我那個沿用了多年的英文名字,原來只是個暱稱。一下子感覺就像「牛高馬大」卻被眾人稱作「阿 B」一般忸怩,所以,我開始留意那個比暱稱更繞口的原名,雖然跟我的中文名字不相襯,可是,那種端莊的氣質讓我迷戀且不捨﹝雖然同時讓我想起 “Unfaithful” 裡那個出軌的妻子﹞,最後,它成為了我領洗時所選擇的名字。

上班前訂造姓名牌子時,身在英格蘭的我考慮了良久,才決定還是沿有舊有的那個名字--畢竟那是爸媽給我的第一份禮物。

P.S.

  1. 很久以前曾經看過一些 blog tag 問以後會怎樣為自己的孩子命名,我會說,我喜歡 Edward,那是個會讓我想起幾代英格蘭皇帝的名字,卻不能是 Henry﹝會令我想起無情的亨利八世﹞或 George﹝首先聯想到的是被 Edward IV 處死的親弟 Duke of Clarence﹞。
  2. 有一年朋友 G 很喜歡某位演員,結果我一下子寫了六十多個發音為「陽去-陰平-陽平」的中英文詞彙給她。﹝事實上這樣的組合也實在是太普遍了﹞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