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顏薄命

正在看《Anne Boleyn》,跟一向讀書知道的資料有點不一樣--當然,那時候的歷史都是在 Anne Boleyn 被誣告殺害後甚至對她恨之入骨的 Mary I 時寫下的,對這位破壞別人家庭、離棄教會的人評價自是不堪入目。這本書從她本身角度出發,感覺跟中二時第一次知道這故事時較相近--她必然擁有特別的優點與魅力才能令皇帝打算休妻再娶,而且一開始她便已不願步其姊後塵作皇帝的情婦,看來似是她早已立定主意染指皇后位子,但實際上卻是因一貫宗教信仰而拒絕跟已婚的皇帝發展不倫關係﹝歷史果然可把真實醜化,反之亦然﹞。她對信仰的追求,對貞潔的堅持﹝跟其姊 Mary Boleyn 先後為兩國皇帝的情婦有強烈的對比﹞,與後來她被冠上的通姦罪名大相逕庭。

不過最大的感觸仍然是:當皇帝的婚姻帶來社會問題動盪時,首先要怪罪的必然是女人。中國的所謂「紅顏禍水」如西施、楊貴妃如是﹝若非王昭君出塞,恐怕她也會是其中一位﹞,西方的宮廷也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