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倫篇:在 Seven Sisters Cliff 想像中的美好日子

電影 “Atonement” 的結尾,是幻想中 Robbie 和 Cecilia 終於在海邊小屋兩情相悅過日子(可惜這是一齣悲劇),背景是一見難忘的白堊懸崖。老實說,這樣的景色很令人難忘。

倒是想不到最終我會來到這裡--位於 Brighton 和 Eastbourne 之間的 Seven Sisters Cliffs。

從 Brighton 坐 12 號巴士到 Seven Sisters Country Park 要花五十分鐘,下車後首先看到的竟然是雪糕車,F 先生於是買了兩杯軟雪糕順道問路。

事實上 Public Footpath 只有一個方向往海灘,而且沿途也有不少遠足客(和羊,皆因 Country Park 的草地同時也是牠們的食糧來源啊),應該不致迷路的,可是要像 Robbie 和 Cecilia 一覽 Seven Sisters Cliffs 的全景(嗯,就像明信片拍攝的那樣)卻要向西方走到山上的小屋--不過我們最後只能成功到達海灘,相機也無法拍下七座懸崖的全景了。

我們在海灘逗留了一會,又轉往第一座懸崖 Haven Brow--本來 F 先生是打算走畢整整七個山頭的,但我卻實在沒那個本事,結果只在 Haven Brow 走一趟就當 Mission Completed 了。

實在佩服那些在懸崖旁用小石頭砌出自己名字的人(如圖中的 Paul 和 Diego),我實在有點擔心 Seven Sisters Cliff 的 weathering 太嚴重啊!

England, Let’s go!

說了那麼久,我和 F 先生的蜜月之旅終於準備出發了。

由於貪便宜買特價機票,結果放棄了計劃中的凌晨航班而要明天一大早起程。也好吧,多了一個晚上可以去 London Eye(不過明天好像下雨啊!)。今天又剛好被編為後備職務--也就是,若沒有人告假的話我便不用上班--不然嘛,今天肯定是在 Holiday Mood 中等待下班了。

F 先生想必很怕我會餓壞了他,不斷詢問我是否需要多帶幾個杯麵(這位先生恐怕是參加旅行團慣了,擔心自由行會「無啖好食」吧!)我想,就算對我的膳食安排不滿意,記憶中也有隨街可見的各大快餐店的蹤影啊!

不約而同地我倆在工作中也遇上不如意事,那就藉此讓我們逃走至八個時區以外的國度舒一口氣吧!

鐵路狂熱

我不是鐵路狂熱喜愛者,不過旅行時總是比較喜歡坐火車,所以明明我和 F 先生皆有車牌最終還是決定放棄租車,寧願一張火車通行證走天涯(當然這與 F 先生的車牌仍在冰箱不無關係吧!),老細聽後只覺得「年輕時才會做這樣的事啊……」

第一次英倫之旅,乘坐過可愛的 Wensleydale Railway(仍然很後悔沒買紀念品);再逛 London 時試坐了 Dockland Light Railway(明明跟輕鐵沒甚麼分別啊!)。下月的重遊英倫之旅,暫定計劃裡還是不忘包括一些特色鐵路旅程吧!

其一是往 Cornwall 的 Night Riviera 臥鋪列車,這是英國僅餘的兩段仍然擁有臥鋪火車的鐵路(另一段是由 London 至 Scotland 的 Caledonian Sleeper)。本來老友 M 說在火車上可能會睡不穩而令我有點擔心,可是,省回五個小時的車程實在很吸引啊!而且我是個在任何情況下也能入睡的人--恐怕是當年 On-call 時魔鬼訓練的結果--似乎問題也不大吧(至於 F 先生情況如何也就無法擔心了,嘿嘿)。BTW,M 本人就是坐日間列車往 Cornwall 的……

其二是湖區的 Lakeside and Haverthwaite Railway,我想應該就像 Wensleydale Railway 般,貪其有懷舊蒸汽小火車的味道啊!(結果好像安排了一個上午的時間去試坐火車啊!)

唉,想起來真的「未出發先興奮」啊!

想念和煦的陽光

Anne of Denmark

在【兩周一聚】的八月專題,我找回一張遺忘已久的照片。

這是四年前的初冬--想起來,我當時還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小薯輩啊!在不斷 On-call 時間失去秩序人生失去明確目標時,我又回到我的療傷之地。沒有特別的計劃,只是隨心所欲地閒逛,已讓我的思緒像「重置系統」般回歸原位。

試乘倫敦版的輕鐵,前往距離不遠的 Greenwich。沒有看到想看的格林尼治子午線,卻看到了這個,在綠油油草地上的 Queen’s House。

建築簡潔樸實,內裡只有油畫展覽。這座房子卻讓我念念不忘。只因為牌匾上的 “Henrica Maria Regina 1635″。

Anne of Denmark Henrietta Maria of France

(左圖:Anne of Denmark;右圖:Henrietta Maria of France)

Henrietta Maria of France,是 Charles I 的皇后。原本這座房子是屬於她的婆母、James I 的皇后 Anne of Denmark 的。Anne of Denmark 卻是以「樣子像個男人」而聞名,也有傳說指 James I 是個同性戀者。不過 Anne of Denmark 於 1619 年逝世後,這座興建中的行宮便停工了,後來由其兒子 Charles I 接手,並轉贈予 Henrietta Maria of France。

Charles I 和 Henrietta Maria 雖是皇族婚姻,卻是難得一對鶼鰈情深的夫妻。即使 Henrietta Maria 因其天主教背景而不受臣民歡迎,Charles I 卻對她寵愛不衰。可惜後來 Charles I 在內戰時被 Oliver Cromwell 等人處死,Henrietta Maria 早已出逃法國尋求援助。最後其長子 Charles II 重奪皇位,她一度以皇太后身份回到英國,最終卻選擇在法國終老。

p.s. 這就是那年從 Greenwich 寄給自己的 Postcard。

從 Greenwich 寄回來的 Postcard

蠟封章

兩年前,和同在瘋人院老友 M 結伴闖英倫,非常善用時間地在下班後便趕上了前往倫敦的深夜航班,而回家時剛好是假期的最後一天,歸位後還立即 On call,唉,想起來當年還真是個鐵人啊!(如今嘛,要我少睡一點也會喊救命!)

……說到底,還沒有進正題啊!

話說那年終於獨個兒去了「肥叔叔」的愛巢 Hampton Court Palace,沒有看見 Anne Boleyn 或 Catherine Howard 的影子,反而買了這個蠟封章。須知道看了許多宮廷片集加上重覆觀賞 P&P 的人對這個東西很有情意結--皆因當時人們的信件都是這樣封口的啊--即使明知無聊沒啥用途也會買回來才甘心。當時遍尋不獲英文名字的起首 C,唯有買一個姓氏的開端 L,盛惠 £9.99。(當時英鎊高企,換算港幣這東西大約是一百五十元左右……)

Hampton Court Palace,攝於二零零八年五月

Hampton Court Palace 的紀念品:蠟封印及封蠟套裝

蠟封印的字母 L

買回來後,當然如預期般,跟眾多紀念品放在書櫃一角。

昨天心血來潮,終於想到這蠟封章的用處了:既然我跟 F 先生的姓名起首也是 L,將來不妨拿來給喜帖封口啊!不過當我將這點子告訴 F 先生時,他竟然說:「可以用貓爪作蠟封印圖案嗎?」(這人是貓癡,連這個也想用貓爪,氣死人!)

不過最終可能我仍舊不捨得用掉那根封蠟,結果還是買另一支使用啊!

P.S. 實際上真有用貓樣子作蠟封章的……

David Cameron 和 William IV

F 先生昨天告訴我,新聞報導指英國新任首相 David Cameron 是王族後裔,然後問我「你知道誰是威廉四世嗎?」我立刻想起在 Greenwich 看到的威廉四世穿海軍服石像(和首次踏足 London 時看見的第一條街道 King William Street 了)。

William IV 是以瘋癲著名的 George III 的第三子。其長兄 George IV 與妻子 Caroline of Brunswick 不睦,留下的唯一女兒 Charlotte 又因難產而亡。於是在 George IV 病逝後,當時為 Duke of Clarence and St Andrews 的三弟 William 便繼承皇位(二弟 Frederick Duke of York and St Albans 早於 1827 年身亡),是為 William IV。

William IV 於其姪女 Charlotte 難產身故時已年屆五十,卻一直是未婚貴族--他與情婦、之前曾為女伶的 Dorothea Jordan 曾經同居逾廿載,誕下十名私生子女。不過當 William IV 繼承皇位,他也無法立這些私生子為繼承人。於是他與 Dorothea Jordan 分手後,致力尋找富有的海外貴族之女為妻。最終他在 1818 年與 Adelaide of Saxe-Meiningen 成婚,其時 William 已經五十歲,Adelaide 只有二十五歲。

兩人結縭二十載,卻只誕下兩個女兒 Charlotte 及 Elizabeth,而且亦同於年幼時病故。於是在 William IV 死後,由四弟 Edward Duke of Kent (當時已身故)的獨生女兒 Victoria 繼位。

據說 David Cameron 是 William IV 的私生子的後裔,即使沒有繼承皇位,也算是個貴族吧。不過如今 Cameron 成為一國首相,也與「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沒甚麼分別了。

Greenwich 的 William IV 石像

Greenwich 的 William IV 石像

大笨鐘

神情動作手勢語調微蕩了猛風 才令細沙輕得太沉重
甜言蜜語親吻笑臉全捏到手中 才令我的天衣有裂縫
難道大腦精確敏銳無誤似個鐘 才令美好光陰會停頓
難道熱吻低了攝氏何度也會懂 才令我要清醒去做夢

糊塗蟲實在聰明 無知卻快樂地談完段段感情
從不知他可醜惡得 反得到美景

談情全敗在精明 能將愛透視又如何合著眼睛

好醜只因太會辨認 想偷生所以更薄命

人在夢裡搜索快樂連夢也乍醒 魚在細水玩得更盡情

巴不得不會再辨認 這麼想高興 更掃興

我願我蠢 更聰明 無知方知天機算盡難敵天命
白花心思分析處景 抱著亦聽到 雪落有聲
談情敗在精明 連口耳眼鼻亦形成道別背影
巴不得擁抱當入定 巴不得疏遠當避靜

寧願笨到只會晝夜循環像個鐘 從未覺得光陰有裂縫

王菀之《大笨鐘》

同事薯餅(曾經為幾個薯輩同事起名,分別是薯餅、薯仔和薯蓉,而我呢……我是薯條……)今天問我為何不再去英國,我不禁慨嘆:你以為我不想去嗎?又沒假期又沒錢,還是看一下照片懷緬一下好了。

眼睛的消暑良方

雖然放大假,可是天氣炎熱侷促得令人納悶,正好 Sherry 在計劃英倫之旅,讓我藉故懷緬一下去年相對比較清涼的英格蘭初夏。

不期然想念 Chatsworth House 的雪糕啊!

  1. 這個是 Orangery Shop 外小食店的大甜筒。
    大甜筒
  2. 這個是餐廳售賣的 Chatsworth 牌雪糕,有點甜膩,不過很香滑。(背景是老友 M 的右手)
    Chatsworth 牌雪糕

我逛西敏寺

看到 Alex 談及遊覽西敏寺的經歷,倏地想起原來我的「英倫剪影」一欄從沒談及有關倫敦的一切。怎麼可以忘了呢?

對我來說,逛西敏寺 (Westminster Abbey) 等於逛北京紫禁城--都是百看不厭,而且花上幾小時也不會悶,原因在於我總是在閒逛的同時「冥想」。西敏寺的紀錄是一個上午,紫禁城呢?是六個多小時,同學們還以為我在說笑……

二零零六年的 Westminster Abbey,門口總是排長龍,而且有不少操流利廣東話的香港自由行

到過西敏寺的人也知道,這裡除了是歷代皇帝即位之處,也是 House of Hanover 之前皇帝的葬地,老實說,很難不令我「一步一驚心」,總是覺得「在人家的墓地上踏步」似乎有欠尊重。不過看著這些棺木與熟悉不過的名字,令我不期然在心裡天馬行空地沉思。(這習慣很古怪是吧!)

例如說:

  • Mary I 與其同父異母的妹妹 Elizabeth I 同葬一地,她會覺得委屈嗎?這妹子可是讓她母親鬱鬱而終的「二奶」的女兒啊!
  • Henry VII 和「落難公主」 Elizabeth of York 於宏偉的 Henry VII’s Chapel 合葬--如果可以選擇,不曉得 Elizabeth 本人其實想當公主殿下還是皇后娘娘呢?(同樣的問題,也適用於劉宋少帝皇后司馬茂英、隋文帝之女楊麗華以及後晉高祖李皇后……)
  • Mary Queen of Scots 雖然著名,可是同葬一室的還有其他 House of Stuart 的成員,包括「太子復辟」Charles II、他的兩個姪女 Mary II 和 Anne 以及她們的丈夫--來自荷蘭的 William Prince of Orange (William III) 和來自丹麥的 George。而 Anne 去世時因為太肥胖,她的棺木差不多成了一個正方形,而她那十六個夭折或早逝的兒女好像也跟她合葬了(BTW, 前幾天被同事無聊地問及為甚麼 Katherine of Aragon 只有一個存活的女兒,是否應該做一下 Work-up 看看是否有關遺傳病的問題--很明顯是典型接生部醫生的想法--我想若然如此,Queen Anne 應該更需要查一下)
  • Lady Margaret Beaufort 也就是 Henry VII 那位強勢的媽媽、Mary Queen of Scots 的婆家 Lady Margaret Lennox 和她的孫女 Arbella Stuart 也是葬在 Mary Queen of Scots 附近。不過也就更不起眼了。
  • 逛第二次才發現:原來 Richard of York(就是 “The Princes in the Tower” 其中的弟弟啊!)的小妻子 Anne Mowbray 也是下葬在西敏寺的。這可憐的小女孩,由於背負著家族傳下來的財富與土地,只活了短短九年人生也難免成為人家手中的一隻棋子。不過即使 Edward IV 為自己的兒子爭取了多少也沒用,他也無福消受了。
  • 在某個不起眼的角落放著 Anne Neville 的棺木,旁邊的介紹牌子還是 Richard III Society 添置上去的。她還算有個葬身之地吧,丈夫 Richard III 的骸骨如今也不知身處何方了。(聽說他的遺骨在下葬不久便被丟到 River Soar 去了……)

當然還有其他值得一看的東西,如那張即位用的 Coronation Chair(展覽室放的那張是當年專為 William III 與 Mary II 同時繼位而增設的)和紀念歷代文人如 William Shakespeare, Geoffrey Chaucer, Jane Austen 和 Henry James 等等的 Poets’ Corner。

而且意料之中的,這裡的紀念品店有不少有關 Kings and Queens 的精品書籍出售,除了一向捧場的 Antonia Fraser 和 Alison Weir 外,還有其他林林總總的作者。當年帶回來的包括 Kings and Queens of England 世系表、西敏寺的 Official Guide(很詳細說明每一個地方入葬的人物和簡單生平) 以及那本 “Kings, Queens, Bones and Bastards”。

下次去英國,我怕我又心癢癢要去逛西敏寺了。

My Dearest Derbyshire

看到今期壹仔 Book A 竟然介紹英國打比郡,滿心歡喜的先翻看,怎知原來要說的是應節的「鬼屋」……唉,應該明白雜誌要說的永遠和我想像的有一段距離,我心儀的可是屬於達西先生那個 Derbyshire 啊!(沒有 Bakewell Pudding 沒有 Chatsworth 沒有 Buxton 溫泉沒有 Stanage Edge,很失落耶!)

還是找回照片懷念一下才好。

(也可以找德朵夫人的新書一看)

***

又是 Show time……

英磅低迷,心思思又去逛亞馬遜得金,看到有關長期「賣飛佛」His Majesty 的新書上架,加上有關另一愛好--都鐸家的博林皇后--的電視劇 “The Tudors” 第二輯以及號稱反轉 P&P 的 “Lost in Austen” 的 DVD 終於上市,於是決定拍版。(還有被 Jonathan Rhys Meyers 美化了的 Henry VIII、「疑似倫敦塔小王子」的 Perkin Warbeck 和傳說中 Porphyria 病患者的 George III 的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