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年芸的大事回顧

看到 Sherry 的《直到如今耶和華都幫助我》,把對 2008 年的印象列點寫下,我也來寫一個吧!

  1.  離開 ER 去托兒所,重新適應每天巡房的生活。
  2. 一開首便來兩個 FM Presentation,那年的「每月一兩次」 Presentation 偶爾會令人感到懊惱
  3. 因為仍然在病房裡工作的只有四個 FM Trainees
  4. 一月十一日,付了一百八十元報名費讀 MA
  5. 這是由中四選擇理科以後不變的夢想
  6. 當然之前的打算是讀 Bachelor of Arts,不過上工中於是計劃有變
  7. 告假半天參加筆試,及格了,開始了放工學車的日子。
  8. 托兒所的上司很 Supportive,還給了我不少有關不同疾病的資料
  9. 不過每天要穿 PPE 的日子很難受
  10. 和 M 去看 “Elizabeth: The Golden Age” 之前那個晚上要先看 “Elizabeth” 一次;終於發現新版 007 是其中一個被鬥的教士
  11. 托兒所收留了兩個百日咳的嬰孩,其中一個還要是有抗藥性的
  12. 他後來成了我的托兒所報告的目標人物
  13. 新年,年三十晚和年初三也要當值
  14. 年假被父母徵用了到大陸伯父家小住兩天,人家打麻雀,我和小表弟則在打 NDS,小表弟把我的 NDS 的電耗盡了,不過瑪里奧賽車因此多了幾條賽道可供選擇
  15. 小孩子的突然死亡,倏地令病房成了記者的追蹤目標之一
  16. 三月,學校的電郵傳來,竟然要 Interview?
  17. 穿了整套 Suit 面試,結果我的主修和工作又一次成為被詢問的焦點
  18. 病了三星期,最終用了一天病假、睡滿十多小時和無奈服用抗生素後宣告痊癒
  19. 托兒所來了一個標致彷若女生的小男孩,護士長給他戲名「棒棒堂」
  20. 還有被隔離的、與我相比重量減半的十多歲中學男生
  21. 每天重覆的工作差不多是提點他「喂係好快 D 食野啦!」
  22. 考車,肥佬。爸爸說他會資助我多考一次,唉……
  23. 不過得知九月開始有書讀,心情指數回升
  24. 朋友兼同事 L 說要離開醫管局,我也把讀 MA 的秘密告訴他
  25. 在托兒所的日子感覺不錯,也有上司問我會否考慮轉行,不過心裡還是想當家庭醫生
  26. 四月轉職瘋人院,開始開鎖關門的日子
  27. 終於與好友 M 重聚,開始計劃英國遊的種種
  28. 由於一個奇怪的夢促使我把 HP 的英文版由頭重新讀一遍
  29. 不過在第三集之後便停下來了,回歸 “Mary Queen of Scots”
  30. 瘋人院雖然不需每天巡房,但忙碌的方向不甚相同
  31. 第一次為著「全院只得一個當值醫生」而苦惱
  32. 從轉至托兒所的同事 P 口中得知康妮姐姐的病逝,心裡有點難過
  33. 第二次考車,成功了
  34. 手上第一個新症,自大瘋狂點子甚多的年輕人,結果不到幾天便轉給同事的「思覺失調組」負責
  35. 一上畫便去看 “The Other Boleyn Girl”,想不到的人頭湧湧,可能是因為上映戲院不多,也可能是因為 Natalie Portman 和 Scarlett Johansson
  36. 原著已經不甚了了,電影版甚至是「掛羊頭賣狗肉」
  37. 某天當值,看了半齣日版《花樣男子》電視劇
  38. 後來看了《花樣少年少女》日劇,連帶漫畫和台版電視劇也看了
  39. 明明看劇集和漫畫也喜歡佐野泉,但最後反而喜歡現實的東哥,成了四分一飛輪海粉絲
  40. 五月尾,一放工便起行,是為二零零八年度「Elizabeth and Mary Bennet 尋找 Mr Darcy 的旅程」,第一次和 M 結伴出遊
  41. 抵達久違了的 London,發現開往 Manchester 的火車全線停駛,結果我和 M 立即跑往隔壁的 St Pancras 車站往 Sheffield 而去
  42. 終於親眼看到了 1995 P&P 的 Pemberley--在艱辛的多重轉車之後
  43. 「Darcy 是在這邊奔下樓梯的……」「Lizzy 坐馬車離去時在這裡回望他啊!」不絕於耳
  44. 到了 Buxton--Mary Queen of Scots 最喜歡的溫泉鄉,在 St Ann’s Well 和三名當地男子爭水喝
  45. 在 Bakewell 買了 2009 年 Derbyshire 月曆
  46. 終於想起 “Elizabeth” 在 Haddon Hall 拍攝的那一段
  47. 天氣不佳,致使 Chatsworth House 沒兩年前那麼驚艷;也因而放棄了扮 Keira Knightley 版 Elizabeth Bennet 在 Stanage Edge 上吹吹風
  48. 再去 Bath,在 JA Centre 又買了另一個版本的 P&P,和在 HXV 買了 SATC Box Set 因為有大減價
  49. 很 Obsessive 一定要去 Hampton Court,身為 Six Wives of Henry VIII 的粉絲沒理由不去朝聖
  50. 也到過 NPG 一覽,近距離看到 Richard III 的畫像,差點兒想把那張特價 £1 的 Poster 捧回去
  51. 臨上機才發現行李過份地超重(還多買了一個行李箱),幸好有 M 鼎力相助才得以渡過難關
  52. 開始駕車上班的日子,貪方便於是沒有申請瘋人院的泊車證,每天也像訪客般進出
  53. 十年後在香港文化中心再看《德齡與慈禧》國語版,舞台大了許多
  54. 因而突然想讀中文書籍,結果看了《苦命天子》
  55. 問康誰是葉名琛,她的答案是「同阿 Stephy 拍戲o個個」
  56. 夏天蒞臨,回歸骨頭病房
  57. 每天外出午飯的結果是重量再創新高
  58. 終於有一堆新人加入 FM 大家庭,脫離「每月一兩次 Presentation」的日子
  59. 和康及綿遊走台北三天--終於踏上了我家爸媽的訂情之地
  60. 泡溫泉,三個人獨霸整個溫泉區(同時無聊想起《花君》情節)
  61. 結果是買了很多書,特別是新鮮出版的鹽野七生《羅馬世界的終結》、不少簡媜散文和 Josephine Tey 的小說中譯本
  62. 因為東哥,本來想找《蛋炒飯》DVD 不過只有頭幾集出售,所以放棄了
  63. 轉看《終極一家》,很想試試剪阿寒的髮型
  64. Eleanor of Aquitaine 是那幾個月來我的 Heroine
  65. 在骨頭病房被上司在大巡房裡「公開稱讚」夠大力,唉……
  66. 犯錯累累,幸而有上司補鑊
  67. MA Orientation,同學們為著 IT Test 而煩惱(不過我是近期畢業的舊生,所以豁免了)
  68. 開始上課了,我實在想像不到我竟然成為 MA 學生
  69. 第一次在醫院以外的地方遇上從前的病人,還要是商場的洗手間
  70. 連續兩天看了演唱會--飛輪海的粉絲果然是 1:99(很明顯是男女比例)
  71. 而王菀之確實是個實力派,還有張姓歌神作特別嘉賓
  72. 駕車在北大嶼山快速公路馳騁,百一咪已經很令人心廣舒泰
  73. 同事說我駕車有點亂來的狠勁,嚇死人
  74. 也同時被發現我經常在車上播放飛輪海,結果播回 Katie Melua 他們又說不習慣
  75. 十月轉到接生部,首天上班便要當值
  76. 那天剛好是我的生日,忙碌被罵加委屈讓我躲在洗手間痛哭失聲
  77. 本地加內地孕婦人數依舊高企,不過沒想像中的過分
  78. 被護士們發現我熱愛初生嬰兒,特別是男的,凌晨當值時也要多看他們一眼
  79. 但發現有很多不明所以的女人心事,令我懷疑自己不太正常
  80. 看到接生部的孕婦竟然事無大小也問丈夫,愈加發現自己其實獨立得可以
  81. S.H.E. 的《天亮了》成了當值過後的主打歌,另一習慣則是堅持去吃早晨全餐
  82. 開始不怕談及有關自己的一切,雖然有同事聽後的意見是「其實你份人幾悶」
  83. 上課時教授說恐怕沒有人會喜歡諾曼英倫的歷史吧,於是我下課後膽粗粗向教授表明我的「中世紀英格蘭歷史愛好者」的身份,還得到了一份推薦書單呢!
  84. 表姊的兒子和堂兄的兒子接連出生,很可愛的小孩呢!
  85. 大學老友和大學的宿舍同房不約而同在本年冬季結婚,人情債支出不少
  86. 讀了接近半年的 “Arbella: England’s Lost Queen” 終於完成,現在手執的是 “The Six Wives of Henry VIII”
  87. 用了幾年的 Hi-fi 和 Printer 接連壞掉,又要花錢買新的了
  88. 也換了手提電話,是等待良久的 SE Xperia 1
  89. 接生部竟然有個也很喜歡留意文具的同事,與我同時轉了同款的手提電話
  90. 年假最終花在寫 Paper 之上,一星期寫了三篇功課六千多字,每隔幾天被要回學校一趟找書
  91. 唯一的「課外活動」是參加小弟的畢業典禮
  92. 師妹自尋短見,令我不期然想起已故的舊同學
  93. 心血來潮看了 “Twilight” 才發現已有幾個月沒進電影院了
  94. 之前有很多想看的電影也放棄了,還是等待 DVD 吧!
  95. 收到了聖誕禮物兩份和聖誕卡幾張,近年最好的收穫
  96. 因為聖誕節要當值,放棄了買票看 F.I.R. 的演唱會
  97. 不具名朋友意圖遊說我去某台灣歌手的簽名會,我說連飛輪海來我家樓下我也不去……
  98. 到澳門參加姪兒的雙彌月宴,發現不苟言笑的小弟會「搞爛 Gag」
  99. 又到年尾終於可以倒數仍要當值的日子不多了
  100. 最幸福的事還是可以倒頭大睡

原來我的生活裡並不包括奧運、奧巴馬和馬英九?

與夢想告別

前天看到中學時代綿寫給我的聖誕卡,才發現某年我的志願竟然是當「接生部醫生」。

咦?

人生裡總是有不少幾選一的時候,選了直升中學便不能嘗試進名校,成績不錯填了理科便同時放棄中史、世史、文學等科目(現今「三三四」學制下的中學生可沒這種煩惱了--不過前幾天姑姐才抱怨說表弟喜歡數學與中史,但又不想他左揀右選,怕大學選科太難……這與從前文理商分科有甚麼分別呢?),進了第一志願的醫學院等於和所愛的化學與數學劃清界線,到如今進了家庭醫學的訓練便無法再實現想執手術刀的志願。

偶然也會疑惑這樣的選擇會否令人後悔,可是在思前想後之後,總會發現這樣的結果其實於我最適合。

在醫院裡的工作即將踏入最後半年,離開不用通宵當值的日子不遠了,知道終點路途不遠其實感覺還算不賴--雖然說,我曾經為凌晨時份有機會參與緊急手術而精神十足--不過這樣晨昏顛倒的日子確實有點難過。

在接近零八年的終結,飄泊的過客終於與夢想仳離,未來的日子,將會為踏實的理想而活。

午夜前的十分鐘

寫下了最後一句,身心的疲憊讓人不想再跟這長篇大論的小說糾纏下去,要校對嘛……還是明天再算了。

已經忘了究竟有多少日子沒有離開書桌前這個座位,就像落地生根般,一坐下去便忘形的在鍵盤上不斷遊走。有時候連吃晚飯也忘了,在肚子咕嚕咕嚕的叫聲裡才倏地發現冰箱裡的存貨早已沽清。

要祭一下五臟廟嗎?抬頭看著牆上的掛鐘:原來已經十一時多了嗎?差一點就要聽見午夜的「叮噹叮噹」了。

有點後悔居於如此偏僻的角落--搬家時難免想找個空氣清新寧謐的居所,好讓思緒清晰一點工作也會流暢,作息不定時亦不致打擾鄰家休息;後來發現,離家最近的便利店在十多分鐘路程外才是最令人懊惱的事,距離與食物的爭持不下……還是先睡一下好了,橫豎自欺欺人地睡著了也不會覺餓。

心裡不免想著,如果有碗熱騰騰的即食麵那該有多好?

唉……

***

有關兩周一聚,請參閱周游

Phantom 有續集?

先說一段新聞:

《歌聲魅影》續集明年中英美同時首演

(星島) 12月29日 星期一

令全球無數觀眾感動不已的百老匯經典音樂劇《歌聲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即將有續集上演,並計劃於明年底破天荒在倫敦、紐約百老匯及中國的上海 3 地同時首演,實行締造歌劇界歷史。

《歌聲魅影》由法國作家勒魯( Gaston Leroux)所撰,是一齣愛情驚悚故事,法文版原著在1910年出版,1911年首度被翻譯成英文版。故事以19世紀時期法國巴黎的加尼葉歌劇院作為舞台,描述年輕的女歌劇演員、年輕貴族與躲藏在歌劇院地底的怪人(魅影)之間的愛恨情仇。

勒魯的原著小說在出版之後被重新詮釋了許多次,改編成無數的舞台劇、電影或其他更少見的表演型式。但在其中最出名的莫過於由知名製作人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在1986年時所改編的百老匯音樂劇《歌聲魅影》,該劇上演後大受好評,曾在全球124個城市演出,觀眾達8000萬人次,而票房總收入達到50多億美元,迄今仍在持續演出中。

在《歌聲魅影》首度搬上舞台22年後,韋伯正籌備續集《魅影:愛情不死》(Phantom: Love Never Dies)。韋伯解釋,由於《歌聲魅影》太深入民心,不少觀眾都想拍續集,所以他便著手籌備。

這套備受全球矚目的續集預算在明年底首演,屆時將同時在倫敦、紐約百老匯及中國的上海同時公演,開創歌劇界先河。

攝於二零零六年初冬倫敦 Her Majesty's Theatre 門外旁邊的照片攝於二零零六年初冬的倫敦,雖然不到半年前已在香港看過巡迴演出,不過一場來到英國沒理由不去朝聖吧!那年看的是日場,省了五鎊坐 £50 的位置(是在劇院買票的啊!),剛好就是吊燈的下方,雖然明知吊燈會在第一幕完結前墜下來但那一刻依然感到有點恐怖……

認識 Andrew Lloyd Webber 的音樂劇,可說是中學的音樂老師的功勞。由於升中五那年正值清晰劃分中學教學語言,結果連音樂科也轉為英語授課,當時老師說上課時間只有半年,亦不想我們多買一本音樂科新書,於是自己編教材,唱了不少音樂劇的主題曲,其中包括 Richard Rodgers  的 “The Sound of Music” 和 Andrew Lloyd Webber 的 “Joseph and the Amazing Technicolor Dreamcoat” 和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後來自己買了 Michael Crawford 和 Sarah Brightman 版的 Phantom CD 日播夜播--還要是雙 CD 版--又曾經借給幾個朋友,結果如今 CD 已經芳蹤杳然。(之後在 HXV 看見大減價所以又買了……)

沒讀過勒魯原著,英譯本(那是八年前歌送我的生日禮物)仍然停留在幾十頁之時,只完成了中譯本,印象中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的音樂劇已差不多把整個故事的架構敘述了,只差情節有所刪減和結尾亦有出入--原著中角色分量甚重的「波斯人」(他與 Phantom 是舊識,由他口中說出 Phantom 本人的身世)在音樂劇中並沒有提及,所以只有 Raoul 孤身一人走進歌劇院地底,而 Raoul 與波斯人被困在 Phantom 的機關中被幻覺折磨那一段當然消失無蹤;Phantom、Christine 和 Raoul  的結局亦有所不同,音樂劇的結局是當眾人入侵 Phantom 的老家時 Phantom 本人已離開,可是原著裡 Raoul 和 Christine 遠走高飛,往北方逃亡,只剩下 Phantom 依舊在歌劇院的地牢,直至生命的終結-- Phantom 臨終前囑咐波斯人通知 Christine 有關他的彌留,好讓她重新為他戴上當日他送給她的戒指下葬……

無論是原著還是音樂劇,結局雖然迥然不同,但卻已分別寫下圓滿的句號;如果要為音樂劇寫「續集」,倒不知到還有甚麼可以唱了。

搞爛 Gag 的 MC 仁

小弟平時一本正經不苟言笑,私底下卻會「搞爛 Gag」。

話說昨日過大海參加堂哥兒子的雙彌月宴,席設美高梅金殿的宴會廳(就是門口有隻大獅子那間酒店)。看見周邊的車子指示都只寫 MGM 這個簡稱,便問身旁的小弟究竟 MGM 的全寫如何。

豈料他竟然說:「咪 Mei-go-mui 囉!」

(其實是 Metro-Goldwyn-Mayer……)

拜託,誰不知這是外國財團呢?還 Mei-go-mui 耶……

“Eleanor, the Secret Queen”

Eleanor, the Secret Queen: The Woman Who Put Richard III on the Throne因為之前在亞馬遜得金買東西,所以隔一陣子總會有些廣告信件根據讀者的喜好而作新書介紹。今天的發現是:有本即將出版的 “Eleanor, the Secret Queen: The Woman Who Put Richard III on the Throne“。而當我還在細想是哪個 Eleanor 時(印象中英格蘭歷史只有三位名喚 Eleanor 的皇后,包括 Henry II 的皇后 Eleanor of Aquitaine、Henry III 的皇后 Eleanor of Provence 和 Edward I 的皇后 Eleanor of Castile),卻倏地想起書名所說的應該是 Eleanor Butler--那個曾經與 Edward IV 有過一段霧水姻緣的女子。

Eleanor Butler 是否名正言順的皇后實在見仁見智。據說當年 Edward IV 看上了新寡的 Eleanor Butler,請求她當他的情婦,但 Eleanor 拒絕了偷偷摸摸的肉體關係,於是 Edward IV 只好決定跟她秘密結婚。同樣的故事在三年多後再次上映,男主角依舊是 Edward IV,但 Eleanor Butler 早已被遺棄,新婦換上了據稱是「全英格蘭最漂亮的女人」的 Elizabeht Wydeville--她也是個寡婦,亡夫正是隸屬與 Edward IV 相對派系的 Sir John Grey。後來,Elizabeth 為 Edward IV 誕下十名兒女,而 Edward IV 繼續在女人堆中尋找他的獵物。

……這些,甚實都只是「據說」。

Eleanor Butler 這個名字終 Edward IV 一朝一直寂寂無名,她本人亦於 1468 年病逝,卻在 Edward IV 死後他們的所謂霧水情緣卻首次被人談及(當然後來輿論間又換上了另一位 Elizabeth Lucy,總之就是要說 Edward IV 之前多多風流帳,每次也以婚約作餌--誰不想當皇后呢其實……),皆因若她確曾與 Edward IV 秘密成婚,那麼當朝的太子殿下 Edward V 以及他的小弟和姊妹們便成了私生子女,頓時失去了繼承皇位的資格,最大得益者,當然是 Edward IV 唯一的幼弟 Richard Duke of Gloucester。(說到底還是與 Richard III 有關,唉……)

當然,Eleanor Butler 這段情史孰真孰假,可能已經無從稽考。但略讀了這書的介紹,恐怕是打算認同 Edward IV 確實曾和 Eleanor 有過婚姻,而 Richard III 的確是名正言順的皇位繼承人了。

P.S. 看見新書當然又想據為己有,不過近來很窮困,加上之前那本 “Richard III: The Maligned King” 還沒開始讀耶……

“Twilight”

Twilight下班後睡了幾小時,醒來後又心思思想去看電影,由於已約了康去看 “Four Christmases”,選擇不多下買了 “Twilight” 的戲票。

初段是典型的青春校園片,不明所以地男女主角互相吸引(後來當然有解釋吸血鬼 Edward 先生本人散發極吸引人的特質,而女主角 Bella 嘛,卻是很好吃的獵物)在 Edward 無意中勇救了差點慘死輪下的 Bella 後令她心生疑慮加上蛛絲馬跡發現 Edward 的真正身份,當然後來也引起其他吸血鬼注意而展開亡命之旅。當然枝節上還有 Bella 的學校生活、和生父的關係、吸血鬼一家人的相處等等。

最印象深刻的,可說是 Edward 由始至終的克制。從最初在生物課上他已被新同學 Bella「致命」地吸引,連說話也不知所措(說天氣很土耶!),後來似近還遠的試探--他知道對 Bella 來說最好離他這吸血鬼遠一點但他無法逃避,以及相戀後的親密令他無法抗拒。(呵呵,我其實是想起《荒失失奇兵》裡想吃肉的 Alex 意圖咬 Melman 那一段啦!當然也可以是《狼羊物語》的橋段吧!)她可是他等了九十年才找到的令他動心的女子--雖然由於電影時間倉促難以說服我為何 Bella 會這樣吸引 Edward--一咬下去,她將會永遠和他一起,可是也會成為他口中的「怪物」。所以即使最後 Bella 被 James 咬傷,Edward 也寧願排除萬難救她一命也不願意讓她直接成為吸血鬼了。

他愛她,所以他不想為了一己私欲而把她據為己有,讓她永遠像他和家人般到處藏匿,讀那永遠讀不完的高中。

愛她,就是要她幸福,即使這代表他無法與她共諧白首。(細 B 扯後腿:他又不會老怎會「共諧白首」呢?)

沒有綿綿的情話,但他那份寧死保護她的決心,讓人感動。

P.S.

  1. 吸血鬼家中那掛滿畢業帽的牆壁令全場捧腹大笑。
  2. Cedric 先生似乎比演 HP 4 時又瘦削了點,難道是為了演「無啖好食」的吸血鬼迫真一點嗎?

新聞二則

首先是這個:

愛情電影 毒害愛情 英研究指浪漫情節不切實際
(明報) 12月18日 星期四

【明報專訊】以愛情喜劇為題材的電影屢見不鮮,不少人對電影裏童話般的劇情趨之若鶩。但英國一項研究指出,《摘星奇緣》與《走佬俏佳人》裏的浪漫情節不切實際,看得太多會成為毁掉現實愛情生活的毒藥。

英國赫瑞瓦特(Heriot Watt)大學的研究人員以 1995 至 2005 年期間 40 部熱門愛情電影作為研究對象,包括《走佬俏佳人》、《五星級戀人》、《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與《BJ 單身日記》等。他們發現這些電影的主題大同小異,大都被專家評為「不切實際」,而這些電影的影迷多與另一半溝通不良。他們大都認為,真愛是不需要用言語或其他方式溝通的,兩人之間的感情不太需要經營。他們甚至深信一見鍾情,認為真愛自有命運安排。

專家指,只要一場愛情喜劇,就足以影響人們對愛情的態度,讓人對兩性關係產生不切實際的期待與幻想。研究負責人赫爾姆斯(Bjarne Holmes)教授說:「婚姻顧問經常遇到這樣的伴侶,他們以為性生活應該永遠完美無缺,對方若是真命天子,不需言語便會和你有心靈感應……我們現在有愈來愈多證據,證明主流媒體令這些意識在人們腦裏潛移默化。」 赫氏指出,愛情劇總愛講「命中注定」,但「若你相信這些東西,等於是自尋煩惱」。

在其中一項實驗中,100 名學生志願者觀看了 2001 年的愛情劇《緣份天注定》,另外 100 人則觀看現實主義導演林奇(David Lynch)的作品。問卷調查顯示,看了《緣》劇的學生對命運和宿命的相信程度,大大超過看現實主義電影的人。

研究負責人:看時應清醒

「儘管多數人知道完美的愛情不現實,但一些人還是無法擺脫其影響。」赫爾姆斯說:「我們並不是在掃興,並不說大家不應該看這些電影,而是想強調,人們看這些電影時應帶着清醒的頭腦和批判的眼光。」與赫氏一起進行這項研究的心理學家約翰遜(Kimberly Johnson)亦表示:「就算忠貞不渝的愛情從兩人相遇那一刻起就存在,這種心有靈犀的關係也需要長年累月的磨合。」

我想說的是:其實我很喜歡看愛情喜劇啊!難怪別人看我是這樣不切實際。(BTW,”Runaway Bride”, “Notting Hill” 和 “Bridget Jones’s Diary” 是我最喜愛的十齣電影之三啊!)

***

其二:峰迴路轉,「才子」與玉女掌門人宣佈結婚。我想問,他們分手還是成婚,其實又與我何干呢?(報導竟然發在港聞欄……)

我逛西敏寺

看到 Alex 談及遊覽西敏寺的經歷,倏地想起原來我的「英倫剪影」一欄從沒談及有關倫敦的一切。怎麼可以忘了呢?

對我來說,逛西敏寺 (Westminster Abbey) 等於逛北京紫禁城--都是百看不厭,而且花上幾小時也不會悶,原因在於我總是在閒逛的同時「冥想」。西敏寺的紀錄是一個上午,紫禁城呢?是六個多小時,同學們還以為我在說笑……

二零零六年的 Westminster Abbey,門口總是排長龍,而且有不少操流利廣東話的香港自由行

到過西敏寺的人也知道,這裡除了是歷代皇帝即位之處,也是 House of Hanover 之前皇帝的葬地,老實說,很難不令我「一步一驚心」,總是覺得「在人家的墓地上踏步」似乎有欠尊重。不過看著這些棺木與熟悉不過的名字,令我不期然在心裡天馬行空地沉思。(這習慣很古怪是吧!)

例如說:

  • Mary I 與其同父異母的妹妹 Elizabeth I 同葬一地,她會覺得委屈嗎?這妹子可是讓她母親鬱鬱而終的「二奶」的女兒啊!
  • Henry VII 和「落難公主」 Elizabeth of York 於宏偉的 Henry VII’s Chapel 合葬--如果可以選擇,不曉得 Elizabeth 本人其實想當公主殿下還是皇后娘娘呢?(同樣的問題,也適用於劉宋少帝皇后司馬茂英、隋文帝之女楊麗華以及後晉高祖李皇后……)
  • Mary Queen of Scots 雖然著名,可是同葬一室的還有其他 House of Stuart 的成員,包括「太子復辟」Charles II、他的兩個姪女 Mary II 和 Anne 以及她們的丈夫--來自荷蘭的 William Prince of Orange (William III) 和來自丹麥的 George。而 Anne 去世時因為太肥胖,她的棺木差不多成了一個正方形,而她那十六個夭折或早逝的兒女好像也跟她合葬了(BTW, 前幾天被同事無聊地問及為甚麼 Katherine of Aragon 只有一個存活的女兒,是否應該做一下 Work-up 看看是否有關遺傳病的問題--很明顯是典型接生部醫生的想法--我想若然如此,Queen Anne 應該更需要查一下)
  • Lady Margaret Beaufort 也就是 Henry VII 那位強勢的媽媽、Mary Queen of Scots 的婆家 Lady Margaret Lennox 和她的孫女 Arbella Stuart 也是葬在 Mary Queen of Scots 附近。不過也就更不起眼了。
  • 逛第二次才發現:原來 Richard of York(就是 “The Princes in the Tower” 其中的弟弟啊!)的小妻子 Anne Mowbray 也是下葬在西敏寺的。這可憐的小女孩,由於背負著家族傳下來的財富與土地,只活了短短九年人生也難免成為人家手中的一隻棋子。不過即使 Edward IV 為自己的兒子爭取了多少也沒用,他也無福消受了。
  • 在某個不起眼的角落放著 Anne Neville 的棺木,旁邊的介紹牌子還是 Richard III Society 添置上去的。她還算有個葬身之地吧,丈夫 Richard III 的骸骨如今也不知身處何方了。(聽說他的遺骨在下葬不久便被丟到 River Soar 去了……)

當然還有其他值得一看的東西,如那張即位用的 Coronation Chair(展覽室放的那張是當年專為 William III 與 Mary II 同時繼位而增設的)和紀念歷代文人如 William Shakespeare, Geoffrey Chaucer, Jane Austen 和 Henry James 等等的 Poets’ Corner。

而且意料之中的,這裡的紀念品店有不少有關 Kings and Queens 的精品書籍出售,除了一向捧場的 Antonia Fraser 和 Alison Weir 外,還有其他林林總總的作者。當年帶回來的包括 Kings and Queens of England 世系表、西敏寺的 Official Guide(很詳細說明每一個地方入葬的人物和簡單生平) 以及那本 “Kings, Queens, Bones and Bastards”。

下次去英國,我怕我又心癢癢要去逛西敏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