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rcle of Friends” (1995)

Circle of Friends很久以前已經看過 “Circle of Friends” 了,劇情大概如何還是記得的。如果不是為了我跟 M 很喜歡的 F 先生我也不會想到要翻看一次……哎呀,可是我真的忘了原來 F 先生便是那個對美女 Nan 始亂終棄的大叔啊!蓄鬍子的 F 先生確實沒那麼好看,而且又要犧牲色相耶。(對不起,原諒我還是喜歡 Mr. Darcy、Henry Dashwood 和 Mr. Brown)

不喜歡女主角得悉好友懷孕而且男朋友是經手人(其實那是 F 先生的孩子)時第一個反應是「為甚麼懷上他孩子那個不是我?」,不是吧?竟然不是說那個男的難道一點自制能力也沒有?

***

Chatsworth House,攝於二零零六年五月三十一日 

又在懷緬了。M,如果能夠跟你去日不落帝國考試你說有多好啊!

“Northanger Abbey” (1986)

Northanger Abbey (1986)堅持看畢原著才看 “Northanger Abbey” 的劇集,為的是不想因電視的先入為主影響我對角色的觀感。當然,想像中的人物與演員總有一點出入吧!

開場一看見 Catherine Morland 和 Mr. Allen 夫婦的馬車竟然經過 Northanger Abbey 便想笑了--Northanger Abbey 好像是在 Gloucestershire 的吧!書中好像從沒說過 Catherine 在認識 Tilney 一家前已經知道有這座 Abbey 啊!

雖然 “Northanger Abbey” 篇幅較短,可是對於只有九十分鐘的片集來說枝節還是要刪掉不少,例如說 Mrs. Allen 和 Isabella Thorpe 的母親相認竟是由 Catherine 的兄長 James 促成的,然後還沒認真看到 James 和 Isabella 有甚麼交集便說兩人打算結婚了,再說 Catherine 被請出 Northanger Abbey 那一段過渡很突兀,如果不是看過原著想必不明白箇中緣由。Henry Tilney 和 Catherine Morland 是一舞訂情的,可是因篇幅所限刪掉了他們的第一次共舞,有點可惜呢!

不過劇集裡加插了不少 Catherine 對生活的幻想(例如被兩個壞人抓走,最後還被 Henry 像王子般拯救),能加強刻畫 Catherine 是個「小說看上癮」的小女孩,不過她看起來不像鄉間的孩子。Henry 雖然跟我心目中的那個有點距離,他應該是看來更和善一點的,在 Northabbey Abbey 中 Mrs. Tilney 房間那一段看不出他心底裡對 Catherine 的愛慕之情,只看到他點醒她不該對事情有太多幻想,可是作為男主角他是頗稱職的,翩翩君子的,其他男角倒是不值一提的了(尤其是 James Morland 和 John Thorpe,由於戲份被刪減印象實在太模糊了)。Eleanor Tilney 應該有更多發揮才是,現在看來她好像把 Catherine 丟在 Abbey 中不大理會了。General Tilney 很像書中那位家中的權威,可是他對 Catherine 的態度卻無法令人聯想他以為她是 Heiress,雖然他邀請 Catherine 到 Abbey 已是重視的表現。

劇集是在真實的 Bath 取景的,Roman Bath 外的那條小街算是出場率最高的。看到 Tilney 一家在 Bath 竟然就住在 Royal Crescent 便不住會心微笑--是個介紹 Bath 的好機會耶!

聽說 “Northanger Abbey” 會在今年重拍,倒想看看新一輯是何等模樣的了。

一年前

一年前的這個時候,我應該在 London 的 Victoria & Albert Museum 門外被兩名外籍女子問路。

好想念那一段遊歷的日子啊。

有圖為證,攝於二零零六年五月二十四日下午五時多(英國時間)V&A Museum 門外

又要收症前的牢騷

前天跟康去看《珠珠盒衫》,完全接受不了珠珠盒變壞時扮有型以為自己是萬人迷那一段。他是太自戀還是怎麼了?我和康也覺得很明顯街上的行人是覺得他「騎呢」多於迷人吧!

又是奇怪聯想:如果《珠珠盒》要拍香港版,要找飾演珠珠盒那個好朋友的,我首先想到萬浩聰……

想看《加勒比海盜》,可是就如《珠珠盒》一樣,連一、二集也沒看過。(其實是不全對的,因為我在飛機上看過 Johnny Depp 跟 Orlando Bloom 在雪地上扭作一團那一段)

***

晚上當值為甚麼要做 LDSST 啊?在場的人都不明所以。

***

收症後去了放射科給一個腸塞的病人安排做檢查……對,是腸塞,難怪放射科那位顧問醫生也不禁問為甚麼腸塞病人會進了內科病房(正常而言,應該是外科的);我說,急症室醫生給那個肚脹的病人做了超聲波,說他有一個直徑 9cm 的大動脈血管瘤;結果顧問醫生不由得興起「難道他們以為那些大腸是血管瘤?」的念頭。

遲來的閱讀 Tag

之前看到別的 Blog 有這樣的一個 Tag,心思思又想寫一次。

一、你喜歡的作家:

  • 小說類-Jane Austen、張曼娟、陳慧、席絹、森博嗣
  • 非小說類-向斯、丁燕石、鹽野七生、Antonia Fraser、Alison Weir(不過不是經常認同她的觀點,她差不多是一口咬定 Richard III 是殺死 The Princes in the Tower 的兇手)

二、最近閱讀的書:

  • Jane Austen “Northanger Abbey”
  • Antonia Fraser “King Charles II”
  • 席絹《墨蓮》、《第二》

三、哪本小說的結局最吸引:

  • 令人愉快的-Jane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我很喜歡 Mr. Darcy
  • 意想不到的-森博嗣《永劫回歸》,到頭來才發現書裡大半的西之園小姐竟然不是我所想的那位西之園

四、旅行會否帶書上路,如果會,那會帶甚麼書?

多數會帶厚厚的歷史書消磨時間,從不會帶小說的原因是會太快看畢而沒意欲多讀一次,不過相信更多時間是選擇在異地買書吧!例子包括:

  • Antonia Fraser 的 “Marie Antoinette” 是去年第二次踏足英國時的選擇,本來打算在電影上畫前讀完,結果是到如今還沒完成。
  • 王建《中國古代避諱史》:Year 4 時在北京 Elective 帶在身邊的書籍,滿足了我甚麼也愛連繫一番的欲望。
  • 蘇榮、呂振基《中國史析論:治亂興衰篇(上、下)》:沒錯,這套傳說中是預科中史的課本是中二暑假美加旅行時讀的。

五、甚麼書令你哭?

最近期的記憶是 Richard Maltby Jr. 的 “Miss Potter”,上班偷讀差不多哭了半本書。

六、想與哪個作家做朋友?

Alison Weir,因為她那個喜歡英格蘭歷史的理由

七、有記憶以來第一本閱讀的書:

最初以為是媽媽從同事手中借回來的亦舒的《心扉的信》(因此小五時差不多囫圇吞棗讀了五十多本亦舒),後來想起姨媽送我的《二十四孝故事》歷史更悠久;不過那些灰姑娘醜小鴨的故事書應該年代更久遠吧!

八、啟發你的愛情觀的一本書:

本來該是亦舒小說的,可惜如今倒忘了大半;後來是 Emily Bronte 的 “Wuthering Heights”;現在最印象深刻的 “P&P” 開宗明義第一句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老實說,我是完全不相信的。

九、有作家氣質的導演:

平時只留意劇情,可惜不大留意導演

十、外星人寫的書:

暫時想不到;就算有,我也怕看不懂

***

雖然當時年紀小,多年來知道的東西可也不是太少;可惜我們對「屠城」的定義不一樣。

像日本右翼的理論,有點令人心寒。

(前晚當值,正好聽見屬於熟睡的病人的收音機正在訴說著一個個當日在城牆內的學生的故事。)

無止境的迴旋

快要受不了自己的雙面性格。

一時可以不顧儀態開懷大笑,轉眼間面對一個試了十多針也打不到的點滴心裡記掛另一個病房的急救然後被冷冷拋下一句「你要去其他病房便走好了說多少次也沒用」再加上得知求助於上司時被駁回一句「我很忙你自己去找人幫忙吧」在另一個病房終於忍不住流淚。

其實只是瑣事一宗,可惜剛好遇上通宵當值完畢兼有點搖搖欲墜的疲憊身軀。

不是愛哭的人,但似乎每一個工作地點也曾帶給我一次如此經歷--即使是曾經最懷念的那一段日子,也因為有一天無故被投閒置散而頓時鬱鬱寡歡。

(愈來愈發現,我的理想似乎已然遠去。)

謝謝體諒甚至幫忙完成工作萍水相逢的 MO,以及不遺餘力仗義相助的 A 與 C。

***

前陣子做了奇怪的夢,夢裡我竟然趁某個無關痛癢的人不在家時溜進他家中執拾整理甚至洗衣服(重點是,我竟然有那人家裡的鑰匙!現實生活中我是連他家住何方也不知道),然後在取信件時被當事人發現,還被開玩笑口吻問道「難道你以為我不在香港嗎?」再然後我們並肩走著,但是那一刻的我彷彿覺得同行好像不太合適,於是悄然溜後,當事人卻竟然回頭看,又帶我走進一間雜貨店,把一個很細小的芒果 (?) 遞給我說「你會喜歡吃這個嗎?」

由於太不可思議,深信那只能是夢境的我於是睡醒了。

一朝夢醒

今天揭榜,下班後連忙到圖書館查看,眼見螢幕上那個大大的 “Fail”,不禁暗暗跟自己說了句「應該夢醒了」。

是時候放手了,不是嗎?

***

好一段日子不想面對現實--也難怪的,連人家一句無心的「唉我真的不知道以後如何在那裡(就是那份我無法獲聘的工作)生存」也彷彿成了心頭刺,確實是我太小家子氣--即使前些時候去向未明也放任自己不去思索。

M 大概曾說,讀一點書倒也讓人增進不少(我真的忘了她原本的說法了),可是你知道嗎?讀課餘書籍算是我多年來逃避問題的方法,因為我能夠理所當然地以「至少也是增進知識」來麻醉自己。我從不曾否認,閱讀雖然是我的興趣,但我確實也曾利用它來忘掉生活上連續不斷的挫折感,尤其是,當我的成績糟糕得備受歧視,或是朋友間吹噓著一丁點小知識,我會安慰自己:至少我也讀過一點書嘛,我知道事情不是這樣的。

是的,我自私。連興趣也顯得自身的自私。

p.s. 近來在讀 “Northanger Abbey”,如果我的心思像 Catherine 那樣便好了。(只是太天真無邪了點)

皇太后

有一次聽見有個男病人的女兒跟護士說會否答應做手術要先問過「皇太后」(根據前文後理,應該是指其母,也就是該男病人的妻子)云云,我不禁喃喃自語:「怎麼會有人喚媽媽作皇太后的?」

可能太多人不明白我的奇怪思維,所以當時其他人的反應是:不置可否。

歷史上大多數的皇太后,都是「死了丈夫」的。

***

不用做測驗,我是早知道自己最像 Mary 的。

Which of the Pride & Prejudice Sisters are You?

Mary Bennet
Take this quiz!
Quizilla |
Join| Make A Quiz | More Quizzes | Grab Code

“Persuasion”

Persuasion我喜歡貪新鮮,所以即使近期在讀一本書偶爾途中也會換另一本。前天可能想起家裡有一套 Jane Austen 的全集,拿了本 “Persuasion” 來讀,不消兩天便看畢了。(應該又要回歸 “King Charles II” 了)

中學時的 General Reading 看的不是名副其實的故事書,便是名著的簡潔版(例如 “Wuthering Heights” 和 “David Copperfield”,想不到如今連 “Notting Hill” 也有簡潔版)。後來中四時英文科老師不曉得為甚麼對我們予以厚望,竟然要讀 D. H. Lawrence 那本厚厚的 “Women in Love”--我是很羨慕鄰班看 Emily Brontë 的 “Wuthering Heights” 的,因為我詭異地很喜歡 Edgar Linton--所以多年來跟 Jane Austen 是失之交臂,跟別人說大學四年級才讀 Jane Austen 也真的有點可笑。

之前只讀過 Jane Austen 的 “Pride and Prejudice”(還要是看完中文版再讀原著),”Sense and Sensibility” 看了一半還沒結局。慣性是看了接近一半才進正題,因為前段多數用來著墨不同的出場人物以反映各人的特色,所以老是在上半場--也就是 Volume I--便放棄了。幸好 “Persuasion” 篇幅較短,讀來也是頗不錯的。

主線是 Anne Elliot 和 Captain Wentworth 這一對,可是卻弄到在尾段才(再次)表白心跡,令人覺得怎麼他倆老是為了面子拖拖拉拉的(那個反對聲最響亮的 Lady Russell 卻竟然出場不多,意想不到呢),反而平地一聲雷的那對 Louisa Musgrove 和 Captain Benwick 才是有趣,好像突然擦出愛火花似的,也就顯出意外是會製造驚喜的。

至於那個突然在 Lyme 出現,後來又跟 Elliot 一家扯上關係的 Mr. Elliot,從一開始便覺得他不是個簡單的角色:一個懂得以婚姻換取利益的人不會沒理由突然與他人重修舊好,背後一定另有企圖,可是書中的角色包括當年曾「棒打鴛鴦」的 Lady Russell 卻是一面倒為他說好話,感覺是頗不可思議的。他的演技有那麼好嗎?我倒不大認同。

書中情節都似在處處明示作者對 Bath 的厭惡--Anne Elliot 不喜歡家人在 Bath 定居,但她的說話從不受尊重;卻想不到 Anne Elliot 與 Captain Wentworth 竟然會在這裡開花結果(那場 Concert 可說是轉捩點)。

當然還有奇怪的聯想:Louisa Musgrove 撞傷頭的遭遇老是讓我不期然想起有陳浩民主演的台劇《牽手向明天》

個人偏好金句(Captain Wentworth 匆忙寫給 Anne Elliot 的信裡的 Reminder):

“A word, a look will be enough to decide whether I enter your father’s house this evening, or never.”

令我想起 Mr. Darcy 再次示愛時那句:

“…My affectons and wishes are unchanged, but one word from you will silence me on this subject for ever.”

皇族的婚事

看 “King Charles II”(差點想直譯《查理斯二世》)剛剛說到回歸英格蘭年過三十的 Charles II 打算大婚,印象最深刻的倒不是他會迎娶天主教徒 Catharine of Braganza--結婚也麻煩過人,首先在 Catharine 的故國葡萄牙都城 Lisbon 行禮,到達英國後先以天主教儀式在宮中秘密行禮,及後再以聖公會儀式舉行盛大婚禮(為的是肯定 Catharine of Braganza 所生的孩子是婚生兒,擁有英國皇位繼承權--不過夫妻倆最終膝下無兒女)。

有趣的是,自 Henry VIII 最後一位妻子 Katherine Parr 以後至 1701 Act of Settlement 前差不多的皇后都是出生已是或以後轉為羅馬天主教徒的。James I 的皇后 Anne of Denmark 沒有公開宣認轉為天主教徒,但被受懷疑;Charles I 的皇后 Henrietta-Maria of France、Charles II 的皇后 Catharine of Braganza 和 James II 的皇后 Mary of Modena 都是生於天主教家庭的皇族女子。1701 年的 Act of Settlement 因應 Glorious Revolution 出現,原因是英格蘭自 Henry VIII 脫離羅馬教廷、蘇格蘭自 James VI(也就是後來繼承英格蘭皇位的 James I)以後成了新教國家後,政教合一,皇帝成了教會的最高領袖,所以為了排除成了天主教徒、已逃亡的 James II 與他的後裔繼承皇位的可能性,保障國家免於再一次陷入像 Mary I 和 James II 所帶來的宗教危機,所以在 William III 在位時,確立了 James I 的外孫女 Sophia of Hanover 和後裔的繼承權(William III 的英國皇位由其妻 Mary II 的妹妹 Anne 繼承,而 Anne 一生懷孕十七次,只有一個存活下來的兒子 William Duke of Gloucester,大概十歲時病亡;Anne 病故時 Sophia of Hanover 已離世,皇位由其子 George I 繼承),但大前提是繼承人或其配偶不得為羅馬天主教徒,但詭異的是若然與其他宗教--如佛教和回教--的信徒成婚卻不在此限。不過如今英國聖公會和羅馬天主教會商討合一,如能成事的話相信 Act of Settlement 又需要修改了。

James II and Anne Hyde; original in National Protrait Gallery, UK說得好像有點離題,但我其實想說的是 Charles II 的二弟 James Duke of York,也就是未來的 James II。因為他的首任妻子 Anne Hyde 是當年陪同 Charles II 流亡海外的 Edward Hyde 的女兒,James II 在其姊 Mary Princess of Orange(就是 William III 的生母)宮中勾引了當時為 Lady in Waiting 的 Anne Hyde,竟然還懷了身孕,因此兩人秘密結婚了。 Edward Hyde 被人們誤以為借女兒鞏固權位(因為 Charles II 仍然未婚,James II 是第一順位繼承人),而 Anne Hyde 後來誕下了兩個女兒,便是以後的 Mary II 與 Anne 了(未婚懷孕那次 Anne Hyde 誕下男嬰,不到三個月便死了)。不過重點是, 當 James II 回到英國被發現與 Anne Hyde 秘密成婚後,竟然以自己當時年輕為由(秘密成婚時為二十六歲)意圖賴帳,最終是 Charles II 威迫弟弟接受現實承認這段婚姻。所以嘛,這個故事教訓我們:一、甜言蜜語是信不過的;二、這個世界不會有第二對 Edward IV 與 Elizabeth Wydeville(Elizabeth Wydeville 本是 Lancaster 家族中人的妻子,丈夫在 War of the Roses 期間被殺,Elizabeth 為了兩個兒子的繼承權而求見 Edward IV,可是 Edward IV 竟看上了她,她不願意成為他的情婦,Edward IV 最終卻選擇與她秘密結婚,與 James II 不同的是,他後來在眾臣面前承認 Elizabeth Wydeville 是他的妻子--當然有說指他之前以同一手段與 Eleanor Butler 訂婚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自 Anne Hyde 以後,一直沒有英格蘭出身的女子嫁給繼承人,之後一位竟然是三百多年後的 Diana Princess of Wales(原來 Elizabeth II 的母親 Elizabeth Bowes-Lyon--也就是 我們所熟悉的 Queen Mother--是蘇格蘭貴族耶)。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