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日後成大器,灰灰的天都要撐起」

寫不出 CV 的這一刻終於知道,沒有亮麗的成績單,沒有得以羅列的獎項,沒有出色的表現,即使告訴自己這幾年來學到多少實用的東西其實也沒用,那是沒有紀錄的一些過去。

等著被淘汰吧。哈哈。

在鏡中
何苦你要落淚
禮物放於手裡
誰也沒有心想去打碎
沒有甚麼 愛已過去
你與你昨日暫時團聚
直至再遇著迷人伴侶

今天安睡
傷心不必知道放在那裡
來面對 新的生活
只需膚色給你讚許
不需跟笑聲作對

愛過便十全十美
你要特別鳴謝你
這次若是無運氣
傷風失戀不會致死
人海十萬里
誰又一天一天
誰又一點一點
留心你
痛也是合情合理
你要慢慢原諒你
你要日後成大器
灰灰的天都要撐起
誰可善待你
由自己的嘴巴
和自己講一聲
要爭氣

明知愛太受罪
你若豁得出去
年老便有些戀愛花絮
讓你內心 永遠少女
那怕會再度被情連累
甚至快樂地頑強面對

今天安睡
傷心不必知道放在那裡
來面對 新的生活
只需膚色給你讚許
不需跟笑聲作對

愛過便十全十美
你要特別鳴謝你
這次若是無運氣
傷風失戀不會致死
人海十萬里
誰又一天一天
誰又一點一點
留心你
痛也是合情合理
你要慢慢原諒你
你要日後成大器
灰灰的天都要撐起
誰可善待你
由自己的嘴巴
和自己講一聲
要爭氣

梁詠琪《給自己的情歌》

經歷今天被多次對待如路人甲的我,我想我真的需要「由自己的嘴巴/和自己講一聲/要爭氣」。

“Richard III” 及其他

Richard III用了兩星期終於把 Prof. Michael Hicks 的 “Richard III” 閱讀完畢,相比 “Anne Neville”,這本的調子比較沉重,甚而令我覺得不像同一個著者的作品。

“Anne Neville” 的主題比較明確簡單,因為這只是一位皇后二十八年裡的故事。中世紀的女性並非獨立自主,只靠依附丈夫生存,所以 Anne Neville 即使是其父的 heiress 要奪回應有的繼承權也要倚靠 Edward IV 的幼弟 Richard 的地位,才足以與其姊夫、也是 Richard 的兄長 George 抗衡。要說的事也因欠缺史料而從略。﹝連 Shakespeare 的 “Richard III” 裡的 Lady Anne 也不大談及了,實在跟現實相去太遠﹞

但 “Richard III” 是一個比較廣闊的主題,牽涉的不僅是家庭裡的父兄侄兒,而是皇族之間的紛爭、皇權的褫奪,甚至南北的分歧以及身後的罵名如何形成等等。如果 Richard III 在確立皇權獲得 Lord Protector 封號便心滿意足並稱侄兒 Edward V 為王,那他將會得到的該會是如周公一般的尊崇地位。可惜他多走一步,以為人們願意他當 Lord Protector 也會贊成他直接繼位,結果引起新一輪的叛亂以及之後的種種。不過記得之前有另一位作者曾經指出,若 Richard 真的甘願作 Protector,當 Edward V 執政之日,便是 Richard 因當年 Edward 的母舅被殺付上代價之時,所以他進而奪位也許只是當時的唯一出路而已。

而剛巧後來繼位的 Henry VII 又善於利用 Symbolism,由延遲皇后冊封典禮開始,將自己長子命名為 Arthur 作繼承明君之意,到把 Richard III 形容為出生時已有牙齒與頭髮的詭異和肩膀不平等等充滿身體缺陷的魔鬼,於是成就了 Richard III 幾百年來的罵名。

一直以來只有勝者有寫歷史的權利,多年來一直沒有人為 Richard III 抱不平﹝直至近幾十年才有 Ricardian 的出現﹞,難怪他被「毀謗」這麼多年了。

***

倒扁號稱百萬施跪地謝上蒼

【明報即時新聞】反貪腐圍城遊行結束,總指揮施明德跪下感謝上帝,大會宣布參與人數有一百萬人,警方則說有卅二萬。 

施明德率領群眾完成螢光圍城遊行之後,晚上十時半站上在台北火車站的舞台發表演說,他首先說這場遊行是台灣人民的勝利,百萬人民的聲音就是上帝的聲音,感謝上帝、感謝上蒼,施明德隨後馬上跪下。

施明德表示,上天賜給我們這麼可愛的人民,人民的力量不只會推倒貪腐者,也將捍衛國家的民主、自由、人權及主權。今天這一夜,台灣人民已經向全世界宣示,台灣人民絕對有能力可以掃除貪腐,捍衛人權、和平、安全、公義。他最後連續叫了四次「台灣人民萬歲」口號。

倒扁總部副總指揮簡錫偕呼籲民眾和平散去,回家休息,避免使用暴力。但入夜之後,遊行人士開始逐步散去,但車站仍有數千人未有離去。

倒扁總部也表示會準備下一波的活動,計劃在下周一及周二發動遊行,並會組織五千人包圍總統府。

在傍晚六時,民眾沿著中山南路、公園路、重慶南路,前進台北火車站。沿途民眾不斷加入行列,人群越聚越多,遊行過程大致順利及和平進行,大會估計有一百萬人,超出原來估計甚多,警方則說有卅二萬。

台北縣長周錫瑋在衡陽路段加入遊行群眾;隊伍行經中華路與和平西路,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國民黨台北市長參選人郝龍斌、台中市長胡志強也加入遊行的行列。

今次圍城之戰大遊行從凱道出發,沿公園路左轉襄陽路、衡陽路、中華路二段,經和平西路接重慶南路、羅斯福路,抵中正紀念堂回凱道後,再經公園路、館前路進入終點台北車站南二門廣場,全長約5.5公里。

施明德在出發前,向群眾要求群眾一定要理性和平,不要接受別人的挑撥,要以意志力將陳水扁下台。施明德並說:「如果在圍城夜,萬一我發生不測,繼續往前走。」

警方出動三千多名警力,備用警力七千人,使用拒馬、蛇腹型鐵絲網等,規劃七個分區,以「責任區塊」的方式,配置優勢力,並在最接近總統府與玉山官邸的凱達格蘭大道、愛國西路等重要路口,設置阻絕點,預防突發情況,以避免有任何衝突發生。

最初看到報道說有敢死隊又要圍城,還以為是不等到阿扁下台不罷休,更怕發生流血衝突;最後原來圍城「成功」只是代表遊行順利進行而已,看來台灣還是比較平安的,人民也相對地冷靜。﹝也開始有點後悔放假多天不去台灣有點可惜了……﹞

燥底

今天燥底,結果又拿回我那些永恆的快樂靈丹出來看﹝今次是 1995 的﹞,即使由頭開始也能令心情指數頓時直線上升。﹝雖然跟另一位 fans M 研究過,由第四集開始看是準沒錯的……﹞

***

前天看日月報副刊看到挺熟悉的景觀,果然是 Peak District 啊!又開始懷念獨行浪遊的日子了,原來無憂無慮的情懷,總是一去不回。

帶著目的旅行 英國駐香港總領事柏聖文

【明報專訊】柏聖文(Stephen Bradley)曾揚帆出海,用六七個星期橫渡法屬玻里尼西亞、曾駕車由巴黎駛往北京、曾騎駱駝走過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面對汪洋大海或茫茫沙漠,不少人心存畏懼,柏聖文卻不。「在新疆沙漠的晚上,眼前只有同伴、駱駝和看不見盡頭的沙漠,那是多麼平靜。怕﹖半點也沒有。」頓了一頓,他問﹕「你知我的夢想之旅嗎……我希望在盛夏乘船,穿越以險阻難行著名的加拿大西北通道。」

要不知道他是英國駐港總領事,你還會以為他是旅行家。

柏聖文自出生以來,已經「環遊世界」。由於父親在軍隊工作,他在美國華盛頓出生,未夠 1 歲便飛往德國,3 歲時再遷至新加坡。直至 13、14 歲,因要讀寄宿學校才回到英國去。

柏聖文讀完大學,便跑去上海復旦大學讀書。其實早在這之時,他已經來過北京。他直言對中國印象麻麻,「對於生長在舒適環境的西方人來說,當時中國環境很差,空氣污染,塵土飛揚,很髒,幾乎所有東西都讓人受不了。我一直學習中文,一直對中國很有興趣,如果我不那麼喜歡中國,可能會怪難受」。

學生時代遊遍中國

畢竟年輕,吃得苦,「學生」更是個好處,「外國人在當時旅遊中國不容易,學生身分讓我可到公安局拿旅遊證件,暢遊四方」。他在大陸讀書期間,跑遍敦煌、雲南、福建、廈門、杭州、蘇州、四川、成都……如今回味起來他仍頻說值得,尤其敦煌的奇遇與美麗更念念不忘。他回憶道,1980 年的敦煌,遊客不多,旅遊資訊近乎零,敦煌附近什麼都沒有,他和法國朋友共 3 人,抵達附近小村四處問人才得知當地設有巴士每早出發。他們成功登車,車上全都是中國遊客,到達後整車人跟隨導遊遊覽。午餐過後,其他人原車返回,他們3個嚷著還末看個夠,堅持留下,那時留在洞內就只有考古學家。「突然幾輛車來到,原來是法國領事館的商務官員,他只說法語,被委派相陪作導賞的年輕考古學家,卻不懂法語。我們便提出擔當翻譯,因緣際會下就把敦煌看過徹底。」事隔多年,柏聖文細數這段因緣,語氣還帶得意。

今天遊敦煌不忍睹

在2002年,他與太太由巴黎駕車到北京,途中再訪敦煌,多年不見,相見竟恍如隔世,慘不忍睹,「觀光業把任何景點,都弄成人頭湧湧,好像敦煌,以前那些只有居民的地方,現在盡是商店與停車場」。旅遊業能改善經濟,卻同時輕易毀掉地方。柏聖文今年到了柬埔寨,同樣看到了奇景,也目睹了失望。「我真想早就去過,現在它被遊客毀了,遊客竟然可爬到石上﹗」同樣道理,喜歡行山的他,就偏偏不喜歡英國湖區風光最明媚的夏季,「人太多,淡季時候才最好」。

旅遊不能無所事事

柏聖文沉迷歷史,是100%的文化旅人。對許多人鍾情的沙灘假期,一點興趣也沒有,旅遊對他來說,不能無所事事。「我喜歡認識目的地,了解它的一切,喜歡去博物館、藝廊、逛真正的巿集與活生生的場景。若要放鬆,我會揚帆出海。」

問他最喜歡的地方,他想了又想,「這很難說。論風光,我想我到過最美的地方是冰島和太平洋法屬玻里尼西亞。冰島很特別,無地能及,南部常常下雨,滿眼綠意,其他地方卻荒涼透頂一無所有。在冰川中又藏了火山,風光是這樣充滿不可思議。法屬玻里尼西亞倒是美麗平靜,汪洋大海,藍天碧海,小島處處」。

倫敦沒城巿可媲美

他也喜歡城巿,好像倫敦便是心頭好。「世上最好的城巿,當然是倫敦。倫敦多元化,紐約、巴黎和倫敦均擁有一級博物館,倫敦更是最國際化的城巿,你在巴士上,會聽到各種語言﹕廣東話、波斯話、意大利語、俄語。倫敦的國際化,我想沒有城巿可媲美。巴黎不能,它雖有移民,卻沒有融合,紐約也沒那麼多元化。」

對一心尋找純正英國特色的遊客,他的建議,原來又是倫敦﹕「倫敦是英國首都,白金漢宮、大笨鐘、禦林軍換班儀式等等都是很英國的東西。」

除了倫敦,柏聖文特別推介石柱。「人人都知道Stonehedge,其實在英國和法國北部地區,還散落不少巨型石柱,它們的年代可追溯至埃及的金字塔時代,即公元前2500至1800年,我們不知道石柱是怎做的,究竟它代表什麼,怎樣運到那裏。」

天地間聳立的石柱神秘壯觀,記錄人類文明的高度,又寫下人類文明的斷層。文化旅人是最好奇的遊客,掛滿問號的風景,對他們來說可能是最耐人尋味的風光。

問﹕掛念英國時,會做什麼﹖

答﹕會聽聽英國的古典音樂,或閱讀有關英國的書。

問﹕什麼手信最能代表英國﹖

答﹕銀、木、針織、羊毛、珠寶等工藝製品都很不錯,既充滿英國特色,又獨特。遊客亦可選擇瓷製茶杯,既精巧又方便帶。

問﹕什麼是非到不可的英國景點﹖

答﹕那得視乎你的興趣,倫敦的 London Eye 很受歡迎,讓你俯瞰倫敦,如果喜歡行山,Peak District 值得一遊。當然,還有 Hadrians Wall。

問﹕在英國,什麼活動是遊客最應該試試﹖

答﹕Country Pub。鄉郊的古老酒吧通常環境優美,食品美味兼價錢相宜。酒吧大多古老而有趣。坊間有不少指南,有興趣者不妨一看。

唉呀不過發現我還沒有看到像報道裡那張猶如長城般的 Hadrian’s Wall 啊!﹝那天我是從 Newcastle 出發的,最遠到達 Vindolanda,由於要趕車回 Newcastle 時間上不許我參觀太多景點啊……﹞

改名的苦惱

到瑪嘉烈醫院考試,看到講台上那個寫有醫院簡稱 “PMH” 的徽號,忽發奇想:幸好當年主持奠基/開幕的是 Princess Margaret,不然這座醫院的名字將會很繞口……

  • 瑪麗醫院是 Queen Mary Hospital﹝Queen Mary 應該是 George V 的妻子 Mary of Teck﹞
  • 伊利莎伯醫院是 Queen Elizabeth Hospital﹝應該是 Elizabeth II,還是她的母后、George VI 的妻子 Elizabeth Bowes-Lyon?﹞
  • 瑪嘉烈醫院是 Princess Margaret Hospital﹝Elizabeth II 的妹妹 Margaret-Rose﹞
  • 威爾斯親王醫院是 Prince of Wales Hospital﹝Prince of Wales 也就是 Prince Charles 了﹞

如果當年來的是王夫 Prince Philip,那結果會是 Prince Philip Hospital (PPH)﹝postpartum haemorrhage?﹞;
如果來的是 Prince Andrew﹝Duke of York,Elizabeth II 的次子﹞或 Princess Anne,那就變成 Prince Andrew/Princess Anne Hospital (PAH);
如果威爾斯親王醫院不以其封號命名,將會是 Prince Charles Hospital (PCH);
如果女皇於一九八幾年已退位/離世,會變成 King Charles Hospital (KCH)﹝可是我們已經有葵涌醫院了﹞……

當然比較有趣的還是康所說 PWH 的另一個版本……Prince William Hospital?

p.s. 到現在還是不知道究竟太子站那位 Prince Edward 是指「不愛江山愛美人」的 Edward VIII 還是 Elizabeth II 的第三子 Prince Edward 呢?

牢騷

工作以後愈來愈沒有人生目標。

沒有看過超過一集的《神雕》或《鳳凰四重奏》,我覺得,曾幾何時作為一個電視精﹝兼黃生與馬生的番薯﹞的我,真的變了。

Loss of interest, loss of energy, psychomotor retardation…

故事二則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一開學,果然沒好事情發生。
﹝其實是沒關連的,只是無關痛癢也要牽連起來。﹞

上月尾 C 一看見新 Call List 就知道大事不妙,臨離開前十天四 call 不打緊,最大問題是九月一日的 E-Call HO 是 C 的 partner T,可是嘛……她正在放假中……C 立刻致電負責 call list 的 secretary 更改 call list,把自己其中一天的 duty 跟她的 partner 對調便以為能夠解決問題。可是,惡夢原來才剛剛開始……

九月一日下午,C 知道樓下負責 call doctor 的 operator 可能還在用舊版 call list ,於是萬個不放心致電 operator,果然他們仍然以為今天的 E-call 是 T。C 只好清晰地澄清今天是自己在當值,而直至晚上十時多C 仍然能夠接到從各個病房捎來的 Call。

可是……

C 在四樓病房工作至一時多,看到沒甚麼 ward complaints 甚至連一大疊 lab results 也看過簽名了,又沒有再接到 call,便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宿洗澡去了,睡前還特意以房間的內線電話試試 pager。可是過了整個晚上 C 還是收不到一個 call,她還在五時多睡不穩時再多試一次 pager,就是沒有一個 call,心裡還在謫詁難得病房竟然那樣平靜。

清晨六時多,住在 C 隔壁的 ward-call HO E 來敲門,她看到 C 一臉睡相便訝然:「怎麼你完全收不到 call 呢?病房裡多了兩個 E-Case 了……」C 再把 pager 看一遍,根本沒有曾經接收 call 的樣子,還是只有 C 在夜裡那兩個試用自動 call 的訊息。C 心裡的狐疑在奔跑回病房時便早已釐清了--operator 在午夜過後肯定 call 錯人了。C 即使做了 prophylaxis 原來也沒用。

所有人都以為 C 不覆機,卻不曉得內裡的故事。

她已經無話可說了。 

***

完成了 “The War of the Roses”,故事在 1471 年便戛然而止了,感到有點沒趣﹝當然我知道這書其實正是 “The Princes of the Tower” 的前奏﹞,不過算是對這場歷時三十年的戰爭﹝嚴格來說這本書只寫了 1455-1471 之間的事﹞多了一點認識。政治層面上的 Henry VI 在統治後期果然像個影子,任由身邊的人擺佈,Margaret of Anjou 則由一個十五歲的女孩演變成為兒子奪回皇位的強勢皇后。而且和平是得來不易的,屬於主和的 Henry VI 之所以會迎娶 Margaret of Anjou 的原因是為了停止與 France 的戰爭,可是當年進侵 France 繼而意圖爭奪皇位繼承權的卻是他的父親 Henry V,主戰派當然不喜歡看似懦弱的 Henry VI 吧。故事就是這樣開始的。

由 “The Princes of the Tower” (Alison Weir) 開始,到 “Royal Blood” (Bertram Fields) 然後是 “Anne Neville” (Michael Hicks) 再讀 “Elizabeth Wydeville” (Arlene Okerlund) 最後是 “The War of the Roses” (Alison Weir),看到的是每一個作者對這裡的歷史人物都有著不同的評價,事情也不能只看表面。所以下一本要讀的是 Michael Hicks 的 “Richard III”。

The Princes in the TowerRoyal BloodAnne NevilleElizabeth WydevilleThe War of the RosesRichard III

 p.s. 有點詭異的聯想……看 “Anne Neville” 時老是想起甄后的故事﹝想不起她是誰?那個從水中飄出來的蔡少芬總知道吧﹞,其實嘛,故事支軸還是差不多吧!

無聊人物性質對照表:

  • Anne Neville – 甄洛;先嫁袁熙後嫁曹丕,丈夫分別為兩個敵對派系的人
  • Edward of Lancaster – 袁熙?出場不多的第一任丈夫
  • Henry VI – 袁紹,唯一相似的是結局:死掉了
  • Margaret of Anjou – 劉氏;與甄后在府中被曹營的人找到
  • Edward IV – 能夠匹配的只能是曹操,不過曹操跟曹丕是父子,Edward 和 Richard 是兄弟而已
  • Queen Elizabeth – 卞氏,完全沒道理的配對
  • Richard III – 曹丕;篡位者 (?)﹝對不起,我從來也不相信曹操想以曹植為繼承人﹞
  • Edward V – 曹植?
  • Edward of Middleham – 曹叡;甄后的兒子……
  • 越來越無聊,不寫了。﹝立刻想起上次的「《再生緣》crossover《衝上雲霄》」就知道實在太無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