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後之爭──錢皇后、周貴妃

明正統七年﹝公元一四四二年﹞,英宗朱祁鎮按孫太后意願冊立海洲人錢氏為后。錢氏恭謹有禮,英宗對她亦禮遇有加。只是因錢皇后體弱多病,沒能為英宗誕下一兒半女──皇太子朱見濬﹝後名見深﹞乃貴妃周氏所出。

可惜好景不常,七年後,北方蒙古瓦剌部也先揮軍南下,英宗在宦官王振驅使下,決心御駕親征。五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出發,先至大同,還沒遇上瓦剌部隊便全軍撤退;後因王振欲於同鄉面前顯自己威風,於是提議大軍繞道路經其家鄉蔚州,可是又怕缺乏糧草的大軍會破壞莊稼而轉至宣府。豈料大軍行至土木堡時,瓦剌軍隊倏然而至,疲於奔命的明軍已無心戀戰,結果明軍大敗,英宗被瓦剌軍擄走,而王振亦在亂軍中被殺,號稱五十萬的大軍全軍覆沒。

消息傳到宮中,錢皇后慟哭不止,她日夜祈求上蒼保佑英宗平安歸來。終日的啼哭不止,加上夜感風寒,致使錢皇后一腿殘廢,一目失明。而孫太后為了國家安定,命監國的英宗弟郕王祁鈺即位,是為代宗,並以英宗為太上皇。

後來,英宗雖獲瓦剌送歸,卻又因代宗猜忌而被囚於南宮。及至代宗病重,因無子嗣後繼,在眾大臣密謀下,迎居於南宮的太上皇朱祁鎮復位,這是景泰七年﹝公元一四五六年﹞所發生的事。

英宗復辟後,不忘當日錢氏恩情,除復立錢氏為皇后外,亦打算晉封於土木之役殉難的皇后之弟錢欽鍾之子的爵位。錢皇后拒絕了晉封其侄之議,由是令英宗對她眷遇日隆。

天順八年﹝公元一四六四年﹞,英宗病重,深知錢氏無子,他日皇太子見深即位,生母周貴妃必因母以子貴而把錢氏排斥在外,於是留下遺言:「他日錢皇后身故,與朕合葬。」英宗可說是預知未來,他去世不久,周貴妃便令人賄賂內閣大臣,向嗣皇帝憲宗朱見深提議只以周氏一人為太后,理由是錢后久病無子,身體亦殘缺,理應按宣宗胡皇后例請錢后退位。可是憲宗不願違背先帝遺旨,又不想罔顧生母周氏之意願,只好下旨讓兩宮並尊──嫡母錢皇后為慈懿皇太后,生母周貴妃則為皇太后,兩宮地位同等,這算是初步解決一大難題。

可是到了成化四年﹝公元一四六八年﹞錢太后逝世時,問題再次出現了。本來英宗裕陵地宮早已預備位置讓錢太后合葬,英宗臨終前對這安排亦有囑咐,可是周太后就是不願意錢太后與英宗合葬,打算迫憲宗為錢后另擇墓地。憲宗不敢拂逆母親意思,但亦不敢忘掉先帝遺言,在大臣彭時建議下,把錢后葬於裕陵地宮左壙,右壙則留予將來周太后身故後安葬之用。但周太后仍執意不讓,結果最終憲宗找來眾大臣於文華門前伏地痛哭哀求才成事。只是周太后仍有附帶條件,便是把錢氏所葬的左壙與安葬英宗的主壙之間的通道堵死,令他們即使同葬地宮也不得相會。

周太后可算是長壽,活到其孫孝宗朱祐樘在位時才去世,她死後,亦附葬裕陵。孝宗本打算打通裕陵地宮中堵塞的通道,但因怕干擾地脈而作罷。